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一) | 專訪新加坡南洋大學(NTU)策展人Karin G. Oen

已更新:7月15日

ree

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 | 專訪策展人Karin G. Oen |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一) | 新加坡南洋大學(NTU)


這是一個有點難,又不是太難懂的展覽。於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8 月 15 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ADM 畫廊2號廳舉辦了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CA)與 ADM 畫廊聯合呈現,名為「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Design Earth: Speculative Fiction for the Climate)」展覽,策展人為 NTU CCA 總監 Karin G. Oen。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展覽聚焦設計研究機構 DESIGN EARTH 的實踐,其創始人 Rania Ghosn 與 El Hadi Jazairy 通過建築繪圖、動畫、聲音,探討氣候危機下的生態想像與空間政治。展覽重點以兩本繪畫和書籍作為摘錄討論:第一本書《地理故事:另一種環境建築》(Actar Publishers,2018),以行星尺度思辨建築專案剖析大氣層、深海、外太空議題;第二本書《地球工程之後的星球》(Actar Publishers,2021)以五張圖畫小說,推向因地球工程而充滿爭議的未來。它們構建了在爭議中被氣候技術改變的世界。這些作品共同幫助我們開始思考和解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們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1]
 
| 在紀實與虛構之間建構生態想像

 

在氣候危機的全球性話語困境中,本次展覽以 「思辨性虛構」(Speculative Fiction)為核心媒介,試圖破解傳統環境敘事中紀實與虛構的二元對立,開展一場氣候變化要求人們緊急改變關心和設計地球的暢想。這種混合敘事並非簡單的形式折中,而是通過建築繪圖、動畫、聲音的蒙太奇拼貼,將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科幻敘事的想像力並置。  DESIGN EARTH 的第一部分《地理故事:另一種環境建築(Geostories: Another Architecture for the Environment)》(Actar Publishers,2018)重點有三章:《石油之後(After Oil )》(2016年)、《太平洋水族館(Pacific Aquarium)》(2016年)和《宇宙(Cosmorama)》(2018年),以軸測圖和分層視圖解構石油工業的地理霸權,將地質學的 「深時」(Deep Time)維度[2]與資本邏輯的空間實踐並置,使 「生態外部性」不再是抽象的經濟學概念,而是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政治 —— 帝國大廈的剖面被重構為承載生物基因的 「生態方舟」,這種對經典建築符號的戲仿,暴露出現代性空間敘事中被遮蔽的生態暴力。

 

《藝術地圖》 專訪了策展人Karin G. Oen,她強調:「這種介於現實與想像的創作模式,旨在啟動觀眾大腦的 「分析-創造」 雙半球認知機制。」通過將科學史文獻的引用轉化為提問式話語,展覽拒絕將氣候危機簡化為視覺奇觀,而是以 「思辨性矛盾空間」[JT3] [4] (confused vantage point)[3]迫使觀眾直面認知鴻溝:當技術解決方案主義與生態保護主義陷入二元對立時,思辨性虛構成為第三種敘事路徑 —— 它既非對現狀的被動記錄,亦非烏托邦式的逃避,而是通過 「推測性精確」(speculative precision)的繪圖語言,將不確定性轉化為可討論的空間議題。


ree

 

大評論家  | 從視覺霸權到多感官生態敘事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二) | 新加坡南洋大學(NTU)

 

對「災難美化的視覺危機修辭」的拒斥,體現在對空間敘事的多媒介重構中。展覽DESIGN EARTH 的第二部分《地球工程之後的星球》(The Planet After Geoengineering, Actar Publishers,2021)中的「圖畫小說」系列,描繪了氣候變化技術的世界及其引發的爭議。這五個章節圍繞著地球工程同時展開了教育與駁議——這些技術通過有意幹預地球系統,作為一種行星管理形式,來對抗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作品突破傳統建築常規的透視法則,採用軸測投影的 「去主體化」 視角,將深海採礦、太空碎片等議題轉化為可觸摸的空間敘事。借此,全球現象以另一種形式被轉化為激發反思的思辨性建築,而非供被動消費的對象。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跨媒介思辨的物質性轉向:從視覺霸權到多感官生態敘事

 

其中貫穿地下、地殼、大氣層和外層空間的行星剖面,正在描繪地球工程幹預後的未來地球。這五個作品:《石化碳》、《北極反照率》、《天河》、《硫磺風暴》《塵埃雲》則描繪了地球工程幹預後我們可能居住的未來地球;通過將氣候幹預技術嵌入 19 世紀造雨實驗至冷戰太空競賽的歷史譜系,構建了一條跨越兩個世紀的 「技術時間軸」。這種敘事策略拒絕將地球工程簡化為 「拯救 / 毀滅」 的二元選擇,而是揭示其內在問題:人類除了保護地球和用技術解決之外,我們還能如何講述地球的故事呢?當這些歷史片段與虛構的 「行星剖面」並置時,地球工程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解決方案,而是成為透視現代性權力結構的棱鏡 —— 它既是人類試圖掌控自然的野心產物,也是不同歷史階段生態認知局限性的物質見證。

 

策展人和藝術家們希望通過 「從地下到外太空」的空間敘事,將深層地質結構(如採礦隧道)與近地軌道(太空碎片帶)並置,形成對 「人類世」幹預尺度的視覺震撼。於是,在天文館(Planetarium) 展廳中呈現這種「行星解剖學」的方式,《宇宙》(Cosmorama)的九宮格作品被設計為 「書中章節」的獨立空間,在這裏,二維建築繪圖與實體書籍疊加,形成類似於建築剖面的「空間蒙太奇」—— 觀眾穿行於不同章節時,不再是視覺資訊的接收者,更成為敘事中的具身參與者。

 

這挑戰了環保主義中 「自然保護」與 「技術修復」的對立框架[4]《天空採礦》、《行星方舟》《太平洋公墓》分別描述和推測了小行星開採給美國私營公司的特許經營權,人類活動導致的物種第六次滅絕,以及軌道和地球上碎片的加速積累。藝術家在《太平洋公墓》中設想將太平洋尼莫點(曾為冷戰核子試驗場)變為太空碎片回收地,構建漩渦螺旋島收納退役衛星等廢棄物,同時以「戰略託管」名義安置太平洋島國氣候難民。這一虛構場景借技術廢棄物的地緣政治敘事,揭露現代文明將生態危機轉化為新殖民工具的悖論 —— 太空垃圾場與難民的臨時居所重疊,成為資本與權力主導的實驗場,隱喻著氣候危機下責任轉嫁與正義缺失的深層矛盾。

 

整個展覽貫穿的聲音介入,進一步解構了傳統展覽的氛圍。藝術家刻意將由DESIGN EARTH合作者Christine Southworth與Evan Zipporyn創作的配樂——類似於「枯燥的新聞播報」,與圖像的科幻美學並置,形成聽覺-視覺的複調敘事。這種「反沉浸式」的感官策略,旨在暴露技術烏托邦的內在矛盾。這種多媒介思辨延續了策展人對社會空間的技術屬性與物質性的長期關注,正如其在2020年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 teamLab 展覽中對技術工具性的消解,此處的數字媒介亦非目的本身,而是揭示人類與地球關係異化的批判性工具。

 

ree

大評論家 | 區域性與全球化辯證 |「設計地球:氣候的思辨虛構」 (三) | 新加坡南洋大學(NTU)

 

作為研究密集型藝術機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NTU CCA)的策展實踐始終遊走在學術研究與藝術表達的交界處。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機構作為跨學科實驗室:南洋理工 CCA 的區域性與全球化辯證

 

儘管本次展覽未直接與科學家合作,但其策展邏輯深深植根於跨學科對話:DESIGN EARTH 創作團隊本身即融合了建築設計、科學史、社會理論的多元背景,其作品中對 「採掘技術系統地理位置」 的分析,實則是將地質學、政治學、符號學的交叉研究轉化為視覺語法。這種 「隱性合作」 體現了 CCA 作為 「大學中的藝術機構」 的獨特定位 —— 通過展覽搭建 「課外實驗室」,將藝術創作轉化為可討論的研究議題。如這次展覽的顯著特點是,通過全新的「星際駐地計畫」(STAR RESIDENCIES)暗指NTU CCA目前與新加坡地球觀測站的合作,即試圖通過藝術語言轉譯氣候科學的複雜性,並將藝術研究引入氣候學領域。

 

在區域性與全球化的張力中,NTU CCA 拒絕將東南亞藝術實踐簡化為 「地區身份政治」的標籤,而是將其視為多元認知框架的組成部分。展覽在《Planetarium》系列中「Cosmorama」的呈現,DESIGN EARTH以帝國大廈的建築剖面圖為基底,展開了一場關於 「技術遺產與生態救贖」的思辨實驗。這幅作品通過軸測圖的精密網格與剖面圖的解剖視角,將紐約地標性建築帝國州立大廈 (Empire State Building)轉化為漂浮在未知水域的 「生態方舟」,揭示了建築繪圖從「精確規劃工具」到「想像批判性載體」的範式轉換。《石油之後(After Oil):霍爾木茲海峽大棋盤(Strait of Hormuz Grand Chessboard)》這幅作品則隱喻石油期貨交易的遊戲棋盤,描繪了海峽兩岸玩家在空間中買賣標誌性投機專案的場景,其存在恰似對石油經濟投機本質的解構:這種區域性敘事並非本質主義的文化展示,而是通過 「地理故事」的本土挖掘,挑戰中心和邊緣的敘事結構,使氣候危機的討論擺脫西方中心主義的救贖話語,轉向更具在地性的責任倫理。

 

| 結語

 

Karin G. Oen 的策展實踐揭示了一個重要命題:在氣候危機的語境下,藝術的任務不再是提供美學解決方案,而是重構認知危機本身。通過將建築繪圖從 「精確規劃的工具」轉化為 「想像不確定未來的載體」,培養「帶著矛盾思考」的能力。展覽證明,傳統的視覺語言亦可成為思辨的利器。當觀眾在作品前凝視那些虛構卻逼真的技術遺跡時,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未來的可能圖景,更是當下的鏡像 —— 那些被我們以 「進步」之名遺棄的廢棄物、被簡化為經濟指標的生態系統、被技術樂觀主義遮蔽的倫理困境,終將以某種方式重返人類的生存空間。

 

NTU CCA 的機構角色,亦超越了傳統美術館的展陳功能,成為跨學科對話的催化劑 —— 當藝術、科學、社會理論在展覽空間中碰撞,生成的不僅是新的視覺經驗,更是對人類世(Anthropocene)生存狀況的集體反思。這種反思拒絕陷入絕望或樂觀的二元選擇,而是以 「思辨性虛構」的姿態,在破碎的現實與未知的未來之間,搭建起一座通往批判性想像的橋樑。

 

文 | 許瀚尹

圖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提供

 

「設計地球:氣候的推測性虛構」

由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和 ADM 畫廊聯合舉辦

地點 | ADM 畫廊 2 (南洋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媒體學院)

日期 | 即日起至 8 月 15 日(需預約開放)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1] Collins-Hughes, L. (2014). “Gaïa Global Circus” at the Kitchen.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4/09/26/theater/gaia-global-circus-at-the-kitchen.html


[2] Klemetti, E. (2024). The Notion of Deep Time. Discover Magazine.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planet-earth/the-notion-of-deep-time


[3] Gallery Six: Vantage Point makes the difference by Phil Douglis. (2025). PBase. “confused vantage point” 的核心是 “視角或觀點的混亂性”,可用於描述思維、表達、藝術手法等方面的不清晰或矛盾感。


[4] Drenthen, M., & Deliège, G. (2014). Nature Restoration: Avoiding Technological Fixes, Dealing with Moral Conflicts. Ethical Perspectives, 21(1), 101–132.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