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以珠寶圖稿為窗,一探古老工藝隱秘之境 | 專訪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總經理Olivier Segura

已更新:7月14日

ree

一件珠寶作品是怎樣煉成的?從設計概念的萌芽,到最終成品的誕生,這漫長創作過程包含了無數工序,而將想法首次具體化的繪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首次共同呈獻,以珠寶繪圖技術為主題的展覽「筆脈珍傳: 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1970)」現正舉行,通過展示不同著名法國珠寶世家的手繪圖稿,一探珠寶創作「隱秘之境」,以及這門源遠流長的工藝在18-20世紀的飛速發展。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ree

| 解開珠寶圖稿藏品身世之謎

 

「這個獨特的展覽邀請參觀者探索珠寶製作過程的初始階段,提供對珠寶創作的新視角。」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總經理Olivier Segura如是說,又與我們娓娓道來這個嶄新策展理念緣起和個人心得,以及持續探索珠寶藝術欣賞的各種可能性。

 

回憶展覽的起點,Olivier表示源自學院數年前啓動的一項珠寶繪圖技藝研究計劃。「那時候,我們收購了上千張珍貴珠寶圖稿,它們來自一位收集珠寶繪圖的資深收藏家。然而,當收到這批藏品時,我們並不確切知道該如何處理。」繪圖固然是珠寶製作的初始階段,但它在整個過程中有何重要性?這些設計圖具體是如何創作的?有沒有具體規則需要遵守?過程涉及哪些程序?誰負責創作這些設計圖?它們的觀眾是誰?這批收藏引發了學院對這一連串問題的思考。

 

鑒於當時有關珠寶圖稿的研究及著作屈指可數,學院遂展開為期數年的專題研究,試圖解開這批珠寶圖稿藏品的「身世之謎」。2021年,學院在巴黎首次舉辦了以「設計珠寶」 (Designing Jewels) 為題的圖稿研究成果展,隨後再於2024年在上海舉行「紙上珠璣:溯源珠寶設計」展覽;今年又在學院導師Mathilde Berger-Rondouin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藝術史專家Florian Knothe的共同策劃下,將此策展概念帶到現屬法定古蹟的香港大學馮平山樓辦展,與同樣歷史悠久的圖稿藏品相互輝映。


ree

根據學院這些年來的研究發現,展覽詳細介紹了珠寶設計從草圖到定稿的不同繪製階段,以及在這過程中對不同媒介如紙張、鉛筆、墨水、水彩、水粉的應用。此外,展覽更呈現了這些珠寶圖稿隨著時代發展,從一開始只是作為技術工具,到被編上號碼的銷售圖錄及珠寶商靈感寶庫,再到成為備受追捧的藝術收藏品的「身份」變化歷程,大大深化我們對它們實際功能及歷史意義的認知。「因為這些圖稿藏品十分脆弱、不能作長期展示的關係,我們每一次展覽為觀衆呈獻的展品也不盡相同。此外,我們在策劃每次展覽時也會對內容有所調整,例如是次香港展便加入了『檔案與承傳』的章節。這尤其得益於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合作,他們在平面藝術、檔案學以及博物館學方面的專業知識,擴大了展覽的探討議題。」

 

| 與繪圖技術齊頭並進的藝術思潮

 

適逢一年一度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是次展覽匯聚了各大法國珠寶世家約百幅珍稀珠寶設計圖稿,以及13件精緻珠寶作品,旨在與觀衆一同穿梭時空,回顧當地珠寶設計及其繪圖技術在18-20世紀這二百年間的演變歷程。據Olivier的分享,展覽一大亮點便是展出了有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大師之稱、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珠寶藝術家René Lalique的作品,例如從自然界取得靈感的「橡子」和「矢車菊」冠冕、融入神話人物的「米娜德和西勒努斯」緊身胸衣別針設計圖等,從中可見藝術家打破傳統珠寶製作界限、不拘技術層面考慮的奇思妙想。「Lalique是珠寶工藝的革新者,他不僅重新定義了珠寶設計的美學,也改變了珠寶繪圖的表現形式。又承蒙法國萊儷博物館惠借部分珠寶珍品,我們才得以呈現萊儷作品從繪畫到成品的變化,以及當中不變的豐饒詩意。」


ree

問及個人認為是次展覽極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Olivier把目光投向作為是次展覽宣傳海報插圖的經典作品——由另一名法國珠寶及鐘錶巨匠Léon Hatot約於1920年創作的「孔雀」胸針設計圖。當中的孔雀主題,可追溯自上述在19世紀盛行一時的新藝術風格,但其以對稱幾何圖案表現雀鳥翎羽的形式,便是在20世紀初裝飾藝術(Art Deco)時期推陳出新的設計風格。「在精確度和創新性方面,這幅圖稿也是展示法國珠寶設計成就的絕佳例子,更能從中感受到藝術家十分強烈的個人情感。」由是,新藝術與裝飾藝術作為兩大在珠寶工藝史上有重要變革意義的藝術運動,我們通過上述Lalique、Hatot以及展覽所展示的其他設計作品,又看見與珠寶繪圖以及製作技術齊頭並進的藝術思潮發展,生生不息。

 

| 持續探索珠寶藝術欣賞的可能性

 

為深化觀眾對珠寶設計的認識,學院在K11 MUSEA校址同時舉辦了相關延伸展覽,展出梵克雅寶珠寶標誌性Zip項鍊從圖稿到成品的創作故事。「這個延伸展覽就像案例研究,深入探討一個源於時裝設計的珠寶設計構想,在最初繪畫階段是如何被轉化,而後來的成品又與設計圖有何差異。」在展覽中,學院展示了三件製作於不同時期、最早為1950年代的珍稀Zip項鍊作品,以此呈現同一個設計意念如何隨時代發展演化,如何成為珠寶世家歷久常新的經典設計。


ree

「我們的願景是希望激發更廣泛的觀眾對珠寶文化的熱情,並培養對珠寶設計藝術更深刻的理解與欣賞。」綜觀L’ÉCOLE亞太區分校成立五年以來曾舉辦的大大小小展覽主題,從寶石歷史到藝術思潮,再到珠寶製作各階段的專門技術,Olivier表示學院一直致力於探索珠寶欣賞的各種可能性,讓人們從多元角度感受此門經千錘百煉的藝術永恆魅力,而是次展覽聚焦鮮為大眾所知的珠寶繪圖工藝便是其中之一。「但回到根本,珠寶藝術的美是普世的。」Segura補充道。「當觀眾為一件作品動容時,這種情感是跨越文化的。珠寶是連結人心的媒介——這正是我們的核心信念。」

 

文 | 麥子

圖 |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提供

 

筆脈珍傳: 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 – 1970)

地址 |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

日期 | 2025年6月6日至10月5日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