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展覽 | 生態藝術實踐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奧拉弗・埃利亞松個展

已更新:6月26日


繼2024年丹麥裔冰島籍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新加坡美術館(SAM)舉辦了東南亞地區的首次個人展覽,這由5座城市美術館共製,並與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合作策劃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有如埃利亞松的好奇旅程,從新加坡美術館出發、隨後至紐西蘭奧克蘭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於2025年6月迎來規模最大的第3站。

 

展覽接著將續航至印尼雅加達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館,並於2026年秋季在菲律賓馬尼拉當代藝術與設計美術館畫下句點。《藝術地圖》於2024年大篇幅報導了新加坡美術館的首展,本文將節錄2024年由作者王崢報導的部分內文(關於展品),並側重此次北美館的限地製作作品。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臺北限定製作:《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2024-2025)

 

此次巡迴展覽中,唯一以「飄洋過海」方式將作品運輸而來的是台北這一程。奧拉弗特別規劃一件以「旅程」為主題的創作《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奧克蘭–臺北,1號至6號),透過運輸箱中的繪圖裝置,以線條記錄海運途中細微顛簸與震動。海運過程中透過地震儀紀錄地表顛簸的創作過程,將每段路程轉化為獨一無二的視覺痕跡,喚起觀眾對於展覽背後所牽動的全球運輸網絡與連結,探照出藝術家(人類)、藝術與環境之間的共生關係。這件作品是藝術家送給台灣觀眾的禮物。

 

地震儀選出不會隨地震運動、保持平穩的參考點,再做出一個能夠紀錄參考點與其他搖晃物件相對的參照,人類藉此知曉地震造成的具體搖晃過程。為補償長距離運輸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奧拉弗・埃利亞松與其工作室團隊積極尋求減少展覽的碳足跡,透過選用重量較輕、可於區域製作或當地取材的作品,並設計模組化的包裝與運輸機制,降低能源耗用與碳排放。


 

| 新加坡及臺北限定版:《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 

 

巡迴展中唯一在新加坡及臺北展出的作品《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2004),以協作的參與形式,邀請觀眾透過白色樂高積木,一同構築對未來城市的想像。這件作品沒有預設的結局,而是在每位參與者的創造下不斷演變。此作品可以自由堆疊、改建甚至拆解先前的結構,鼓勵觀眾在共構過程中感受參與連結的力量,並思考「未來」可能如何被形塑與改寫。 

 

「Eliasson注重參與性的觀眾體驗。在許多作品中,藝術家一方面為觀眾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舞台,另一方面也對觀眾本身提出了要求,需要觀眾進入到藝術家的角色,同時體驗到類似於藝術家的體驗。作品《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立方架構演變計畫)》,這其中的樂高方塊便是完全開放的空間,可以使得觀眾直接看到藝術家的角度,或是直接進入藝術家的場域,並看到之前的互動所留下的痕跡,因此更願意參與到將本具有某種結構或指向的樂高拼圖重組重現以及變化的過程中,以此應和了「evolution(進化)」的主題。


 這一點反映在了此次展覽的命名中—「Your Curious Journey(你的好奇之旅)」用第二人稱直接邀請觀眾進入現場,並將「旅程」作為藝術體驗的隱喻,鼓勵觀眾跟隨好奇心,不僅只是「觀看(view)」藝術品而是去「體驗(experience)」,並真正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家的定位是以觀眾中心,並使其作品成為一場因人而異的奇妙冒險。」— (選錄自刊登於《藝術地圖》網站作者王崢文章)

 

跨越東南亞與紐西蘭地區的首次大型巡迴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是一場超越國界與感官的藝術探索,3年間持續擴大與不同觀眾、美術館在當代藝術中的對話與連結。在臺灣的首度大型個展自6月21日至9月21日於北美館大廳及一樓展覽室展出,呈現藝術家1990年代以來逾30年的創作歷程。精選17件代表性作品,橫跨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等多樣媒材,聚焦於身體感知、參與協作、生態與非人類視角等重要主題,展現其持續拓展藝術實踐邊界的探索精神。

 

文 | ASY

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大評論家 | 生態藝術實踐 | 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奧拉弗・埃利亞松個展 (二之二)

 (節錄自2024年9月25日於《藝術地圖》網站刊登作者王崢專訪新加坡美術館策展人的文章,大部分巡展作品作者下文中有紀實的評析)

 

丹麥裔冰島籍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以雕塑和大型裝置藝術聞名。他善在作品中使用光、水等元素或調節空氣溫度以增強觀賞體驗;他於2003年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 ,同年晚些時候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渦輪大廳中展出了《The Weather Project 天氣計劃》裝置。

 

2024年,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下稱SAM)巧妙利用了兩個樓層的空間,將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以最大的還原度展現在觀眾面前—並保持了某種來自北歐的氛圍和情調。然這並不是藝術家的作品第一次來到新加坡。在2019年,在新加坡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館長陳維德(Eugene Tan)的組織下,Eliasson的作品曾參加「Minimalism:Space,Light,Object」展覽,並展示其代表性的黃燈長廊作品。與之前不同的是,之前展示的作品更多是基於委託和群展的部分,2024年的一次總覽式的個展(Survey Showcase)展示了作品和媒介的多樣性。

 

2025年北美館的展覽則是「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巡迴展的第3站,亦是規模最大的一站。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xyz/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 《冰河的最後七天》

 

對世界生態的關注成為了連接藝術家來自北歐與熱帶的關鍵點。其中《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冰河的最後七天》便是掃瞄了冰島海岸附近的冰川浮冰,而藝術家作為在冰島和丹麥成長,在柏林工作的創作者,特別關注家鄉的生態問題。《冰河的最後七天》這件作品展示了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冰塊變得越來越小,而代表著水體的玻璃球卻越變越大,這是藝術家對於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最直接的觀察和表達,也是來自2024年最新的作品,因而承載著某種時間的緊迫感。

 

2013年藝術家曾在MoMA(Museum of Modern Art)所做的冰川雕塑—《Ice,ice,baby》(用真實冰川浮冰製成),無法在熱帶展示一個緩慢,具有某種美感,卻也令人擔憂的融化過程。《冰河的最後七天》,藝術家展示一個類似到家,陰陽相成,此消彼長的過程—冰和海水本是同一物質,但因為人類的影響,它們在同一性(Oneness)中的平衡發生了變化。綜合以上,藝術家對於生態的批判性關注的確是將藝術家所成長的北歐與熱帶亞洲所聯接一體的關鍵—低海拔島嶼國家正在受到因全球變暖而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在展覽的過程中,藝術家也非常關注不同環境的微妙差異,因此也藉此機會,在保留一部分北歐氛圍的同時,試圖鼓勵不同文化,不同環境之間的對話。


 

| 《Beauty》人工噴霧

 

來自於藝術家使用相對難以可視化可觸摸(intangible)的媒介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其中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藝術家1993年完成的作品《Beauty》--用人工噴霧所形成的迷霧來營造一場類似於彩虹的光學體驗。藝術家將一些相對比較抽象概念盡可能直觀地可視化。比如,以圖像的形式將曾經的冰帽與如今的情況作比較,讓觀眾直接感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並能進入到一個遙遠但卻密切相關的體驗之中,產生共情:黑洞,全球變暖,全球互聯網等。引入這個概念的同時,是希望觀眾可以通過一些盡量直觀和可視化的手段,嘗試看見並體驗到這些「超體」,和藝術家產生共鳴。藝術家用媒介捕捉這些概念,形成了一個將「超體」變為約翰杜威所說的「藝術體驗」,從而將抽象的尺度拉回一個美術館的白盒,但又不僅限於此。


 

| 巡迴展是知識分享與策展協作網

 

而作為一場巡迴展覽,不同的站點,比如菲律賓馬尼拉,台灣台北,以及新西蘭奧克蘭回保留一部分藝術的核心作品,但也會選擇添加一些其他作品,來吸引和適應本地觀眾的興趣。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場展覽就像是一個開進公共場域的藝術大篷車,比起將一個概念生硬地強加於某個空間的主體性,這場展覽更傾向走入那個空間本身,並成為一個邀請觀眾加入其中的客體之一。這一開放性也表現在了其他的方面。

 

當今世界面臨許多棘手的全球性問題時,正如藝術家所表現的,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聯繫和合作將成為解決它們的關鍵。而藝術也會成為建立這一合作網絡的重要粘合劑。

 

文 | 王崢

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展期:2025.06.21-2025.09.21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展覽室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有關奧拉佛·艾里亞森(冰島語:Ólafur Elíasson)

 

丹麥裔冰島籍藝術家,以雕塑和大型裝置藝術聞名。他善在作品中使用光、水等元素或調節空氣溫度以增強觀賞體驗。 1995年,他在柏林創建了奧拉佛·艾里亞森工作室 ,該實驗室專注於進行空間研究。 奧拉佛爾於2003年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 ,同年晚些時候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渦輪大廳中展出了《天氣計劃》裝置。

 

奧拉佛參建了許多公共空間裝置,如1998年至2001年間在多個城市展出的干預藝術作品——《綠河》、2007年建於倫敦蛇形畫廊、由挪威建築師Kjetil Trædal Thorsen設計的臨時展館、以及由公共藝術基金會於2008年委託創作的《紐約瀑布》 。 他還為突破獎設計了獎盃。 與他的大部分作品一樣,該獎盃探索了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共同點。 它狀為柱體環形 ,使人聯想到黑洞、星系、貝殼甚至DNA線圈的形態。[1]

 

奧拉佛於2009年至2014年間任柏林藝術大學教授,並從2014年起,在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的大學(Alle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 in Addis Ababa)擔任兼職教授至今。 他的工作室位於柏林。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