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澳門專題三 | 信奉一條河流 | 數碼洪流中的存在與自由 | 澳門蓮花藝術空間

「信奉一條河流——亞洲數碼藝術展」

好展覽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時常問自己。


能有許多忽悠用的學術口徑。但我更喜歡Emily Dickenson的說法:「如果我讀完一本書,身體冷得任何火焰都無法溫暖我,我就知道那是詩。如果我感覺頭顱骨被掀開,我就知道那是詩。」這正好用來形容我看完「信奉一條河流——亞洲數碼藝術展」的感受。

 

這其實是「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中較為邊緣的一個平行展,只是離藝博館較近,我看完主場展,信步幾分鐘就能找到。在踏進展場的那一刻,剛才從假羅馬競技場感染的遊客悠閒心態,就迅速被卡葳塔.瓦卡娜嫣恩關於人機融合的作品所擊碎,鮮紅的背景色,彷彿注滿了延續自角鬥制度的鮮血;抬頭仰看掛在天花板的宗教玻璃畫般的燈箱,被黃詠瑤對未來祐漢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宏偉想像所震撼;最後,耽於數碼夢想的逃避心理,也被李亦凡在《難忘的形狀》裡卡夫卡式的獨白所軋破,忽然意識到現實世界也只是以更高明的綠幕技術拼湊情節的劇場……


2.	《人體外殼裏的機器幽靈》,卡葳塔.瓦卡娜嫣恩,2024,20’37”,4K表演性影像
《人體外殼裏的機器幽靈》,卡葳塔.瓦卡娜嫣恩,2024,20’37”,4K表演性影像

走出展場時,彷彿真感覺「冷得任何火焰都無法溫暖我」,手足無措之下,特別想抓起一枝筆談一談這個展覽,或者說,談一談我們的現實。

 

展覽只有六件作品,但每一件都如利刃般犀利,顯示出策展團隊對時代脈搏的敏銳觸覺。無論從主題立意還是視覺效果來看,最引人關注的,是泰國藝術家卡葳塔.瓦卡娜嫣恩的兩件作品:《人體外殼裏的機器幽靈》與《紡紗機》。藝術家透過這件作品探索「人工幽靈」的概念:當AI與人類意識融合,我們的肉身是否淪為包裹機器靈魂的外殼?表演者瓦卡娜嫣恩手執白色粉筆努力在血紅地面繪畫一層層外擴的同心圓,但身體連接電脈衝裝置,受AI即時操控,動作如傀儡般重複,身體不時受電流衝擊而痙攣扭曲,螢幕裡,肌肉因電流抽搐,疼痛彷彿溢出邊框。

 

海德格爾認為,我們是向世界敞開的存在,是一個嵌入於世界、時間和關係中的動態過程。正是在這種敞開之中,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開始向計算機敞開,主體被技術徹底異化成客體,成為諾伯特.維納所謂的「血肉齒輪」。當我們成為無法擺脫指令操控的「機器幽靈」,存在還可能是自由的嗎?

 

同樣犀利的《紡紗機》則是雙頻道影像,藝術家以身體模擬紡紗機的重複動作,臉龐保持安詳,巨大的反差更放大了行為的荒謬。這是卡繆式的荒謬:勞動無止盡地重複,一如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卻又不斷滾落,無意義可言。藝術家批判泰國女性(乃至全球勞工)無休止的體力勞動,以及資本主義的扭曲場域。既被消費也被規訓的女性身體,像紡錘一樣重複的旋轉動作,讓觀眾在超高飽和度的色彩中感受到肌肉的酸痛,彷彿自身也被扯進那永無止境的輪迴。


《海綠石》,是澳門藝術家黃詠瑤的數碼繪圖作品
《海綠石》,是澳門藝術家黃詠瑤的數碼繪圖作品

那件被放到天花板的《海綠石》,是澳門藝術家黃詠瑤的數碼繪圖作品。她以靜態的平面作品釋放出極大的藝術野心,在其預言式的虛構世界中,祐漢區的舊樓變成百年後的「天堂」度假酒店,以七宗罪的行為模式交織出規模宏大的七重天境界。故事主角漁民石祿海追逐神秘物質「海綠石」,象徵對復活的渴望。黃詠瑤融合澳門文化元素——宗教、勞工生活與都市更新——創造出強大的表現力:尺寸可變的拼貼,讓觀眾沉浸在虛擬遊戲化的未來世界中。畫面上黃的作品不只美學上震撼,更是哲學的預言,展現出本地藝術家的全球視野。


台北藝術家李亦凡的《難忘的形狀》(What Is Your Favorite Primitive, 2023)
台北藝術家李亦凡的《難忘的形狀》(What Is Your Favorite Primitive, 2023)

另一件值得細析的,是台北藝術家李亦凡的《難忘的形狀》(What Is Your Favorite Primitive, 2023),這是一場模擬科技發表會的單頻道錄像,主角在影像生成軟體的社會倫理困境中掙扎。李亦凡自製軟件工具,借遊戲引擎即興創作三維動畫,思考時間與空間的奇異凝滯。這彷彿在呼應沙特關於人們向自己撒謊的「壞信仰」:我們假裝技術是中性的,卻忽略它如何定義我們的慾望。主角的掙扎反映了被拋擲到數碼世界的孤獨——如何在算法中找回真實自我?作品強調視覺與情感的交織:表情符號如何傳遞超出個人認知的內涵?藝術家事無鉅細地講解虛擬科技的各重細節,卻讓人不知不覺陷進真實與幻象的懷疑主義黑洞之中。

 

8.	《早安,青春肉體》,傅秀璇,2023,6’23”,表演性講座數字視頻,合成媒體
《早安,青春肉體》,傅秀璇,2023,6’23”,表演性講座數字視頻,合成媒體

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反射出人們對人工智能與虛擬化的焦慮與反思:數據如何重塑我們的感知?身體在數碼洪流中是否還保有真實?相較於許多功成名就的大咖們不疼不癢的抖機靈式無病呻吟或奇觀式的歌功頌德,這個展覽從立意上明顯具有更直接了當的當代性,作品全都帶有一股銳不可擋的心氣,帶來強大的張力與感染力。它不只是展示技術,而是透過數碼藝術,探討人類在科技巨浪中的掙扎。


4.	《暖樹》,陳若璠,2024,18”00 ,多屏影像(局部)
《暖樹》,陳若璠,2024,18”00 ,多屏影像(局部)

沙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必須在自由選擇中定義自我。但在數碼時代,這種自由是否已被算法綁架?這也正是《信奉一條河流》帶來的深刻叩問。策展人巧妙地用河流比喻時間與歷史,彷彿在提醒我們,在數據洪流中,應像悉達多般傾聽河流的呢喃:放下掌控,浸入生命之河。但是,科學技術的高潮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我們固然已被裹挾其中,即使不得不隨波逐流,斷不應喪失反思和自強的意識。畢竟,我們不能用「沒有選擇」的說法來掩蓋「其實有選擇」的自由與責任。


文 | 凌谷

圖 | Cathie Lam、參展藝術家

 

信奉一條河流——亞洲數碼藝術展

地點 | 蓮花藝術空間 

地址 | 澳門漁人碼頭勵宮酒店地下H舖 

日期 | 2025年8月2日至10月19日(12:00-19:00,逢星期一休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