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展 | 取代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 被印上英國新版20英鎊新鈔的英國國寶級藝術家威廉•透納 誕生250週年紀念展於台灣

已更新:7月7日


五年前,英國國家銀行發行新版20英鎊新鈔,正面是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肖像,背面則用一個年輕人的自畫像取代了舊鈔上著名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此前,從未有藝術家登上英鎊,這位張年輕英俊的面孔就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英國最權威藝術獎項「透納獎」(Turner Prize),即是以威廉·透納命名,1991 年至 2016 年間,只有 50 歲以下的藝術家才有資格獲獎(2017 年的頒獎取消了這項限制)。自 1984 年創立以來,該獎項已成為英國最受矚目的藝術獎項。透納還創下了許多永久記錄:他的《藍色的瑞吉山,日出》(The Blue Rigi, Sunrise)是英國史上最昂貴水彩畫,這幅畫在2006年的拍賣會上以580萬英鎊的天價售出。印象派藝術史也有透納的名字,被認為是印象派鼻祖,莫内《日出•印象》就是受他影響。

 

今年是威廉・透納誕生250週年。這個夏天,由英國泰德美術館策劃的史上最大規模透納全球巡迴展《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繼摩納哥、上海後,在臺灣迎來全球第三站。80件透納真跡與28件頂尖當代藝術家代表作,在台北中正紀念堂上演橫跨兩世紀的藝術對話,見證「光之畫家」不朽的影響力。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打造氛圍感的鼻祖

 

威廉·透納生於18世紀末期的英國,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學院派畫家代表,比印象派早約半個世紀,以善於描繪光與空氣的微妙關係聞名於世,尤其對水氣彌漫的掌握有獨到之處,被稱為浪漫派藝術代表,與德國的大衛·弗里德里希和法國的歐仁·德拉克羅瓦齊名。

 

風景畫是威廉·透納的獨特作品,把風景畫與歷史畫、肖像畫擺到同等地位,是透納在藝術史上的特殊貢獻,他對光線、自然與崇高意境的革命性描繪,素有「光之畫家」美譽,更被英國民眾票選為「英國最偉大的畫家」,不僅以革新風景畫的方式徹底改變19世紀藝術面貌,其深刻影響力更延續至西方藝術運動,並對莫內及法國印象派產生深刻影響。


「歡呼吧!幽冥號捕鯨船!又獲一鯨!」(‘Hurrah! for the Whaler Erebus! Another Fish!’) ,1846,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圖片來源:TATE)
「歡呼吧!幽冥號捕鯨船!又獲一鯨!」(‘Hurrah! for the Whaler Erebus! Another Fish!’) ,1846,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圖片來源:TATE)

 

| 英國史上最貴水彩畫:錯過這次,再等十年

 

展覽最為矚目的亮點之一,是超2億新台幣、由英國全民募資保存的國寶級钜作《藍色瑞吉山之日出》。它是英國史上最貴水彩畫,2006年以580萬英鎊在拍賣行成交。為避免流出海外,2007年英國文化部長曾對其實施出口禁令,藝術基金會和泰德美術館向公眾發起籌款後,超1.1萬人參與捐款,籌得超50萬英鎊,泰德在申請合規稅收減免後,以國家名義用495萬英鎊收購此畫。

 

這幅「全球最知名的水彩畫」因保護原因,在臺北展出結束後將返回英國封存十年,進入「休眠期」,不再對外展出。也就意味著,即使觀眾去到泰特美術館,也再難有機會見到本畫,本次展覽或將是觀眾親眼見到作品的唯一機會。

 

展場現場照。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
展場現場照。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
| 七大展區,貫穿一生

 

「我10歲時第一次在泰德美術館看到透納的海景畫作,海浪的力量至今仍深深觸動著我」,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鬱(Ruth Bradley-Jones)說,「他是現代藝術之父,是被英國民眾票選為英鎊紙鈔的封面人物。」

 

展覽透過七大展區點,展現透納早期初試鋒芒,至晚期藝術高峰的創作生涯,完整勾勒透納藝術風格的演變與轉折。「始於英國風景」從描繪英國風景的細膩筆觸開始,「走入山間」透過在阿爾卑斯山景光影變幻技法,風格逐漸超越寫實主義,以光線、氛圍掌握大自然風貌。「歷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現神話或聖經故事,「威尼斯:壯麗的城市」展出威尼斯風景,自問世便被視為最具詩意的主題,展現威尼斯的美麗與哀愁,透納也是極少數能與這座水上城市的獨特氣質產生共鳴的藝術家。「海上風暴」以強烈的張力讓人宛如置身於驚濤駭浪之中,景象壯闊的第六展區「海天之間」和第七展區「大自然的崇高美學」體現大自然的偉大力量,強調詩意和催眠的特質。

 

馬克.羅斯科作品《無題》與威廉.透納畫作《三個海景》於最後一區「大自然的崇高美學」共同展出。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
馬克.羅斯科作品《無題》與威廉.透納畫作《三個海景》於最後一區「大自然的崇高美學」共同展出。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
| 崇高迴響,橫跨250年的藝術對話

 

透納真跡,與當代藝術家作品並陳展示,是經典與現代橫跨250年的對話。如同透納在藝術生涯中專注光影一般,凱蒂•派特森(Katie Paterson)的《全食》(Totality)亦探索自然界中光暗的戲劇性交錯,超一萬張影像追隨日蝕軌跡,組成懸浮球體裝置;理查•朗(Richard Long)採集英國山區石頭為媒材,將「風景即藝術」理念發揚光大;關注壯麗冰川的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運用冰河碎片創作,展現出自然力量、不可預測性與脆弱之的矛盾共存;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簡化至極的構圖強烈呼應透納晚期對光與空間的深刻沉思。當代藝術家從社會、科技、環境與哲學等多元角度,呼應透納的創作主題與他對「崇高」意境的追求,即使時隔250年,藝術家們依然在持續探索透納的核心議題,並在創作上直接承襲他在畫風與題材上的創新精神。


藝術家理查德.朗的作品《布萊瑙費斯蒂尼奧格圈》以英國從威爾斯西北部採石場的威爾斯板岩為媒材創作,期望呈現大自然中行走的體驗。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
藝術家理查德.朗的作品《布萊瑙費斯蒂尼奧格圈》以英國從威爾斯西北部採石場的威爾斯板岩為媒材創作,期望呈現大自然中行走的體驗。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提供

文 | 勞拉申

圖 | 中正紀念堂/聯合數位文創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日期 | 2025年6月27日-10月12日

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