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當代戲劇《薄伽梵歌》行動敘事 |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繼2023年首演,《薄伽梵歌》事隔2年重返舞台,除了陣容有所改變,內容也趨精練。鄧樹榮戲劇工作室打造神與人的對話,於倒生的菩提樹下,叩問瞬息萬變的時代下迷途救贖。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記載於古印度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史詩講述婆羅多族後裔兩幫堂兄弟俱盧族和潘度族為爭奪國土而打仗。歷史總會重複,故事令人想起了當今爆發戰爭的地區,和平似乎只是過渡。潘度族因一次族人堅陣的賭局輸光了家產,家族還一起被流放森林,直至第十三年返回領土。俱盧族反悔,拒絕返還封地,戰爭一觸即發。本是同根生,復仇勢在必行,神弓手阿周那(Arjuna)因同族廝殺而猶豫。黑天(Krishna)原為守護神毗濕奴(Vishnu)的化身,為阿周那開戰車,介入這場博奕,引導他參與戰爭。

 

改編原著早有先例。鄧樹榮戲劇工作室選擇將《薄伽梵歌》抽絲剝繭,嫁接古典東方美學與哲學思考,到香港及更普遍的當代場境裏共鳴。當中四大瑜珈哲學:智慧瑜伽(Jnana Yoga)、業力瑜伽(Karma Yoga)、虔信瑜伽(Bhakti Yoga)和禪定瑜伽(Dhyana Yoga),以及重要概念如「正法」、「三性」等,融入形象化的旁白、符號化的形體、翻滾的音樂、白亮或暗紅的燈光、極簡洗練的佈景,加上不連貫的敘事者與脈絡化敘事,使劇場具反思、批判、去中心的當代表現風格,穿梭於國族、社會、工作、個人層面的現象,映照人間的共同精神形態。


當代劇場最有趣的部分是,敘事可以開枝散葉,每一小片段,都是一枝春,各有自己的花語。沒有正式的大敍事,只有敍述本身。綜觀全劇,中文版由黃智雯、周國賢飾演的男女主角不是主要的肇事者,多在說話或彈唱後,坐在一旁,有時融入眾人動作之中。性別、時間和分演於多重交織的身分中變得不重要,令人甚至覺得,他們就是同一個人,比黑天還超然物外的虛空存在。偶爾,二人互相依靠、支撐、拉扯,周國賢揹起黃智雯,到高處張望,感覺像榮格說的阿尼瑪(anima)、阿尼姆斯(animus),人的自我於浮世探索。

 

各種穿插其中的身分,使人想像並質疑他們的原本身分:說書人。不如說靈媒上身的敍事者,召喚不同的靈魂。他們交替演繹神明黑天和阿周那的對話,其中黃智雯同時分飾對話當中的人物包括杜芭蒂、難敵、堅陣,使人印象深刻;周國賢則演出文本以外的凡人之相:演唱者、跳繩教練等,製造出超文本空間,擴張了原文本觸及的節點。他們以全知但主觀的角度,述說俱盧之戰的業報(karma)及現世對照,所到之處,無不表現鄧導演對衝突、命運、社會、生死、情義、行動的審視眼光。

 

他們旁白同時,一邊展示禪定靜止姿勢,是形式定格,控制敘事流動。那麼,舞者是傳遞意象隱喻的蜜蜂,也沒有穩定的身分,顯現各種社會現象,為我們帶來印度舞改編的行軍、戰鬥、死亡動作;為誰作嫁衣為誰甜的「爭櫈仔」公司階級鬥爭;「要威」的運動塑身打卡文化;以及獸性表達「狗咬狗骨」的浴雨場景。主角與舞者以片段式的形體動作與情境,營造現當代的阿周那,指涉當代人近乎精神分裂的迷幻狀態。頭頂那排燈將照向何方?面對每人於各自修羅場的幻象,舞台便是蜂巢路徑,讓我們經歷一場冥想洗禮。

 

「你有權採取行動,但無權決定行動的成果。不要讓成果成為你行動的目的,也不要以不行動作為你的依歸」 ——《薄伽梵歌》

 

作為觀眾,我們聽見周國賢對跳繩都要打卡的舞者大喊「Stop Acting」,還有看見主角看電視的中途,他那一下敲毀播放着關於人、智慧生物與人工智能的距離的電視,瞬間世界彷彿清醒了,暗示着行動的必然與必要。行動與不行動,本身便是哲學問題。記得阿周那就是因為停止行動而被黑天勸戰嗎?行動像西西弗斯對命運的否定、還是存在主義的責任肯定?瑜珈最初的道理,行動不為行動及結果本身,追求梵人合一的超脫境界,回歸萬物為一的靜寂。


鄧樹榮擅長將異國文本提煉為簡潔的形式美學。到最後,菩提樹都開出橙花,下雨了,水滴聲淨化了復仇的罪孽與命運的戲弄。隨着吟唱的詩歌,情緒升温,舞者在善惡的彼岸,天與地之間掙扎。命運的偶然,是人的必然嗎?天地不仁,舞台上平衡與失衡的張力,高低起伏,像歷史的輪迴。具創造力的存在主義,與樂觀主義的有神論;「命運由我創」與「上天自有安排」,兩者是否衝突?不過,人的主體性,亦即印度經典說的靈魂,即使歷盡現世劫難,也不曾磨滅。這種永恆,宇宙以輪迴表現,於此劇便是穿越時間的眾生相。


聽導演分享,他2021年到印度修習成為瑜珈導師時,首次認真研讀《摩訶婆羅多》。早在2019年,他登上喜馬拉雅山,那是堅陣家族尋求救贖的最終之地。經過幾年沉澱、社會面貌變更,結合劇中極力營造的當代性,這部作品便不只是個人閱讀的瑜珈感悟,也是導演針對社會形態、世界衝突、人類存在狀態給出的答問。

 

文 | 黃君凱 (與荒謬共處,與小犬同榻。喜好文學、藝術、歷史、法語與旅遊,期望拆開宇宙奧祕。)

圖 |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觀賞日期 | 6月22日8時

觀賞地點 | 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Comment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