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評論家 | 靈光錯落的節奏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繁華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已更新:6月10日

ree

過往「報章雜誌」是汲取新知與娛樂的媒介,刊載的文字傳遞著各地發生的訊息,不同版位之間穿插的資訊與圖畫,更是饒富趣味的娛樂管道;而回到當代社會中紙本媒體的消退,取而代之的螢幕使圖像快速滑動,唾手可得的資訊,令我們對想像的召喚充耳未聞。文字、影像與插畫穿插的起伏,不在錯落有致,反之以一種團塊的形式呈現。對應著觀看模式的轉變,感官刺激的寄託也隨之更迭,如何提醒作為主體的人重新憶起,樂園便是作為回歸完形的絕佳媒介。

 

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推出的「繁華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策展人黃志偉引領著觀眾從報頭到版面,版面間收羅著藝術家張立曄由「插畫」轉入藝術創作的歷程。落版的動機,源自於策展人黃志偉數年前與藝術家結下的不解之緣,展覽緊貼著藝術家的成長,藉著策展人的視角譜出一首變奏曲調。

高美館《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展出大型雕塑作品〈百花樹〉(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繁花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展出大型雕塑作品〈百花樹〉(圖片提供:高美館)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 從自我主體作為開始

 

藏身在由作品《百花樹》為核心的絢麗主視覺牆後,豐沛繽紛的色彩並沒有延續,踏入空間的初始印象反而是更加內斂、凝重。首先進入「原生邊緣」的展區,是關照藝術家非科班創作起點,在看似鬱悶的色調與主題中,其實蘊藏著他對於繪畫創作狂放的慾望。從最為初始的「自畫像」或是「社會邊緣人」系列,由尺幅較小的作品如《哭泣》、《我是畫家》或是《憤怒》等作組成。當觀眾凝視著色調略顯幽暗,面部些許扭曲而抽象的不協調感,剎那間生成的身體感受是進退兩難的。每當觀看試圖向前剝開更多畫面細節時,又會因畫面中怪異的配置而卻步,我想正是如此矛盾的狀態,恰恰回應著張立曄那難以名狀的創作起點與慾求。

展出藝術家張立曄作品(由左至右)〈發光樹〉、〈仙樹〉、〈黃金花〉(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出藝術家張立曄作品(由左至右)〈發光樹〉、〈仙樹〉、〈黃金花〉(圖片提供:高美館)

巧妙的是,隱藏於在早期作品中關照自我的核心,並非與社會脈動毫無關聯。創作內容之關注也從自我逐步與入世的社會相接,延續著樸拙與童稚的筆調,在作品《土石流1》中留下豐沛的訊息,不論是線條營造的造形表現,還是某種接近蒙太奇式的拼貼,都散發濃厚的情緒奔湧之感。承接著深刻的情緒宣洩,作品的尺幅也逐步增長,但是人體形象的描繪並未消逝,源自臺灣民俗元素的《台灣金剛》系列做為轉介,畫面中幾盡向外擴張的動態表現,也象徵著他的創作開始展露出更多力量。

台灣金鋼 1_162x227cm
台灣金鋼 1_162x227cm

對應著有機的創作轉向,策展人的思考不僅從作品形式出發,更將作品內容的灌注其中。誠如策展論述引用的日本經典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文本中所帶出撼動感知的自然與神聖性表現,回扣著「萬物有靈」系列及作品《百花樹》的主軸。透過飽富童真之意的筆觸,一筆一劃地將自然萬物及傳說神話具現化,錯落的現實也未曾忽視,情緒的流動也恰好在這樣起伏間流淌。

哭泣-34x45cm
哭泣-34x45cm
野孩子_97x130cm
野孩子_97x130cm

 | 蛻變建構更廣闊的樂園

 

從「社會邊緣人」、「土石流」到「護法金剛」的創作脈絡,都記載著張立曄面對創作時的限制狀態。但是,從《蝴蝶人》開始以及《小宇宙》的呼應,畫面的內容開始摻入更多元素,畫面內容指涉為何無法輕易辨識,僅是透過層次堆疊出的繽紛燦爛,便能夠感受到藝術家的心境轉換。而真正噴發出靈性氣息的作品,作品《野孩子》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兼容著過去對於人體、面部描繪的技巧,搭配由樹木與動物之間的形象轉化。張立曄營造的畫面早已不只是人與自然的再現關係,而是一種人自然交融、萬物皆有靈的象徵。

 

而「萬物有靈」的信仰,也像是一把利刃貫穿著張立曄近期的創作脈絡。從過去畫筆下的蝴蝶人、金剛以及交疊分之的身體,都是他與自身家庭、土地連結的表現。我或許可以大膽稱其是神話與日常生活的綜合體,在張立曄所描繪的宇宙中,並不是直接將民間信仰再現,反而將其推到更高的層次,像是「宇宙式」的宏觀角度。開闊的身體感受,也在進入「靈光樂園」展區時徹底打開,除了展場空間導引更多自然光源,作品的形式也不再只有平面繪畫,亦加入由黏土製成的立體雕塑,重新刺激著觀者的觀看體驗。

 

當我們從創作媒材與形式轉換的角度觀察,張立曄在構圖與色彩上展現出驚人的自由性。他善於運用繁密的線條與大膽的色彩來建構畫面層次,無論是單色調的細膩排列,還是原色的狂放鋪陳,其畫面總帶有一種「直覺式」的判斷與張力感。正是透過這種直覺營造的張力,保留了他創作當下的靈光,作品本身才得以溢出生命力,擺置在空間中也更貼近富含生命力的「樂園」之意。

 

| 像是縮時的對比

 

回應著張立曄全心投入藝術創作之前,插畫工作生產的無數經典之作,也成為觀看時饒富趣味的面向。不僅可以藉著插畫作品的集錦轉換觀看情緒,也可以在諸多插畫之中發現他創作的軌跡。而溯源藝術家的插畫師身份,也不僅是純粹是作為鄉愁般的動態回顧。插畫刊載的媒介「報紙」,是記載著前一日所發生的新聞資訊,傳遞的訊息與關注涵蓋的範圍,著實是一種宏觀式的收羅。

〈一天〉大型創作計畫呈現「一天」每「一時」不同的神祕光景(圖片提供:高美館)
〈一天〉大型創作計畫呈現「一天」每「一時」不同的神祕光景(圖片提供:高美館)

自2022年起,張立曄展開一項雄心壯闊的創作計畫——以「一天」為命題,構築一件以時間為骨架、以繪畫為肌理的長篇視覺敘事。他將一天24小時精確劃分為24個一小時的單位,每一時對應一張100號畫布,最終構成一幅全長24張、跨越晝夜輪轉的巨型作品。這些畫面如同視覺日記,又如當代神話的殘頁,將「蝴蝶人」、「童話樂園」、「萬物有靈」、「靈光」等張立曄過往創作中的母題重新編碼、重組與置換,構築出一個日復一日卻從不相同的「生活樂園」,這既是夢境也是現實,是時間碎片組成的奇幻報導。

張立曄90年代插畫作品及插畫剪報(圖片提供:高美館)
張立曄90年代插畫作品及插畫剪報(圖片提供:高美館)

有趣的是,這個作品也可視為一種後設的「報紙」書寫,一張記錄時間流動與感知變化的圖像報紙。不同於傳統報紙的即時性與資訊性,張立曄的圖像報導是延遲的、深描的、意象化的。他的每一張畫布既是對當下一時的捕捉,也是對永恆時間的觀照;既是對生活片段的編年史書寫,也是一種從宏觀視角所見的世界編碼。

土石流1_560x162cm
土石流1_560x162cm

 | 與當代藝術的異質對話

 

當臺灣當代藝術逐步趨向以觀念、大敘事及物質批判的時刻,張立曄的創作無疑是違背潮流的存在。他的創作從自身出發,真切的回饋個人與社會的感受,雜揉著多重風貌,以生命歷程作為顏料,揮灑著專屬於他個人的藝術語彙。或許就像是策展人黃志偉所言「張立曄的創作像是穿插古今並置東西的故事情境和內涵,同時也與個人與家庭生活情感有著深度的連結。」洋溢著既出世又入世的理想之境。

 

撰文 | 張碩尹

圖片 | 高雄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

 

高雄市立美術館 「繁華夢露-張立曄的靈光樂園」

展期 | 2025.5.10 – 2025.8.17

時間 | 9:30 – 17:30 (星期一休館)

地點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