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一流智商 兩種衝突想法 | 訪新加坡藝術大學校長郭建文

ree

受香港本地劇團「進念.二十面體」的邀請,新加坡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Singapore, UAS)校長郭建文教授(Prof. Kwok Kian Woon)連同學院團隊於十月初專誠蒞臨香港,為有意於創意領域及產業深造的學生分享新加坡升學的嶄新機遇,並以教育家的宏觀視角切入,反思當今藝術高等教育的方向和意義。10月4日的講座 — 「傑出學者講座:當代藝術教育中的創造性張力」與香港演藝學院校長陳頌瑛教授,就此次本地及國際藝術社群和業界夥伴合作,與觀眾進行了一場文化與學術的對話。

 

新加坡藝術大學(UAS)由南洋藝術學院 (NAFA)和拉薩爾藝術學院(LASALLE)合併而成,是2024年開設的私立藝術大學。南洋藝術學院早於2023年,與進念.二十面體建立了夥伴關係,例如設立的當代華文劇場文學士(榮譽)學位,就人才培育、課程設計、藝術實踐的範疇上緊密合作。最近,《諸神會.出門須知》再演便是這跨文化藝術交流項目的成果之一。


《諸神會.出門須知》劇照
《諸神會.出門須知》劇照

春風要有雨,雨未必需要風。有一場雨,可能不會停。

 

| 榮念曾實驗劇場《諸神會:出門須知》及實驗劇場基本功課程—榮念曾青年藝術學堂

 

新加坡學生與香港青年演員共學共創,再演實驗劇場《諸神會.出門須知》。由於是默劇,語言限制被抹去,展現他們非語言的默契、訓練成果與潛力。學生演員飾演的局內人,好像走不出「舞台」的困限,以各種形體動作蒙太奇,例如扮演猴子或武打戲官、彎膝側躺、拍桌和指天,表現時間之外,屬於少年,緩慢的孤獨的憂鬱。一連串的失望,擋無可擋,即使蒙上嘴臉,也看得出放軟身子的痛哭。他們有時百般無聊地觀看文字螢幕的閃現,那些文字是他們的心情獨白,還是時代故作堅強的淚痕——說不清,他們好像試圖回應科技理性,又放棄回應。戲劇營造壓迫、無奈感,連佛經、颱風天氣預報彷彿也變成無力的文字。


學生演員飾演的局內人,好像走不出「舞台」的困限,以各種形體動作蒙太奇,例如扮演猴子或武打戲官、彎膝側躺、拍桌和指天,表現時間之外,屬於少年,緩慢的孤獨的憂鬱。

 

直至走出「房間」,但有一道彩虹,可能會隨風而來。

 

郭校長看罷《諸神會.出門須知》,回應21世紀青年共有而普遍的對愛情、導演甚至對政治及社會等的失望,但他相信「藝術不會令藝術家失望」,一語道破了藝術的力量,藝術在歷史上總有前進的力量,勉勵在人類文明多重危機的「脆弱星球」生活,為藝術土壤辛勞耕作的「破碎人類」。


校長郭建文教授
校長郭建文教授

 | 我們正身處於「大矛盾突出」的時代

 

魯迅曾於《野草》寫「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我們正身處於「大矛盾突出」的時代,校長形容「人性是破碎的,地球面臨嚴重威脅」。郭校長以「希望」入題,帶出100年前五四運動時,知識分子如魯迅面對的類近失望情緒,重新檢視藝術與其教育的本質。時移世易,藝術教育的概念是否還停留原地?這值得藝術教育工作者及決策者深思。

 

他檢視了不少華裔背景文化人的反思,提醒教育家,藝術教育除了教授必要專業技能之外,歸因究底,不離其宗:藝術、生活和身而為人的要素提供思索的方向與指南。藝術教育或多或少,被期望或企圖回答,在當刻時空,何謂藝術,何謂人類。不過,成為藝術家,也有次序。他引用了傅雷於自己的家書提醒兒子「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解釋如果沒有學習如何做人,便做不了藝術家。


ree

 

| 怎樣教藝術?向華人藝術家林學大學習

 

在此郭校長介紹了林學大這位華人藝術家。原來他是南洋美專——南洋藝術學院前身的創辦人,本身也是頗有想法的藝術家。身為現任校長,郭校長傳承創校以來承傳的辦學理念,也企圖用教育回應當代的挑戰,無論是美學的、人與社會的、自然的、文化的、世界的議題。林學大《藝術與生活》的演講中,提及藝術應為「真、善、美」服務,而且回應社會及政治。在他的眼睛,藝術的重要被高舉,「除去了藝術這個部門,則人類的生存,非但要感覺毫無意義,而且要受到不能生存下去的危險」。校長重新思考藝術教育及創作會遇到的思辨,例如藝術嘗試令觀眾經歷習慣的「復敏」;藝術雖建基於「傳統」,同時也應接受「質疑」與「創新」;藝術訴諸人性的普遍時,也在提問「天下大同」的不同。或許,藝術教育不能化解膠著的矛盾,但有助思考矛盾的膠著。


ree

然而,藝術可有可無的印象在商業社會俯拾皆是,在創意表達的空間不斷被蠶蝕的當代社會,校長提醒決策者要「確保創新實踐、學習和提問的寶貴空間不會縮小,而是不斷擴大」,讓意見流通,保有「嘗試表達」、「提問學習」等令思想進步的空間,也是為學生下一代留有一方土壤。跟許多長遠規劃的教育家同出一轍,他認為藝術教育不應只為第一份工奴役,應像魯迅論的「泥土」先於「天才」,造育滋潤的土壤,春風化雨,提供「學習如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機會。沒有良好的泥土,縱使天才空降也不能生存。

 

正正因為當代議題的複雜,校長點出了學科專業之間不應各自為政,應互為參考,各取所長,也就有了跨秩序、跨文化的教育取向,共冶一爐。他提出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抱持「好奇與謙卑的態度」向不同學科學習,因為「如果不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進行生動的對話,藝術不可能存在和繁榮」。


ree

 

| ONE ACADEMY—跨學科共學

 

在與香港演藝學院校長和觀眾交談中,他們也提出了「ONE ACADEMY」的想法,亦即跨學科共學的課程設計,讓不同藝術及學院之間的合作更加緊密。事實上,香港演藝學院也與新加坡藝術大學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會催生更多新港藝術合作與學術交流機會。與擅長實驗劇場的進念.二十面體的合作,校長認為戲劇創作「特別有啓發性」,匯集了藝術基本元素,包括「意義和故事、文本和劇本、動作和表演、 視覺意象和空間設計以及言語、聲音和音樂」。

 

藝術高等教育,在他的角度,也應是生而為人的決策教學,在思辨之中成長,使莘莘學子在面對人生及時代複雜課題時,能夠運用所學,做出對生命及人文社會最好的選擇,併發出「創造性張力」(creative tension)。所謂創造性張力,便是看到詩和遠方,迎難而上,不懼向夢想進發的自我超越。這種教育的影響是終身受用的,從學生內驅的動能,找到「希望」的種子。校長反覆引用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的一句話,適合各界人士深思:「檢驗一流智商的方法,就是使其同時擁有兩種衝突的想法,並仍持有去行動的能力。我們應該能夠意識到事情是無望的,但仍下定決心讓其脫胎換骨。」

 

文 | 黃君凱

圖 | 進念˙二十面體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