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鄧樹榮的劇場美學 | 《薄伽梵歌》|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ree

 

2023年香港劇場界掀起思想風暴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首度登上香港舞臺,一票難求,震撼人心;兩年後,這部被譽為「2023年其中一個最發人深省的香港舞臺演出之一」的作品再度回歸,在2025年6月20日至29日以更加精煉的姿態重返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

 

鄧樹榮這位被譽為「簡約劇場煉金術師」的導演,此次將印度千年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核心哲學篇章,轉化為一場直指當代人精神困境的跨文化劇場實驗,讓現代社會的觀眾,在瑜伽與戰爭的張力之間,思考自我、欲望與存在的意義。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舞臺劇導演,前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及戲劇教育家鄧樹榮。
《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舞臺劇導演,前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及戲劇教育家鄧樹榮。

 | 文本的再詮釋:從戰車上的對話,到時代的靈魂之問

 

《薄伽梵歌》一直被看作是印度哲學的巔峰之作,它原是印度史詩 《摩訶婆羅多》中的一章,故事發生在古印度的庫拉王朝,為口頭吟誦流傳的頌歌,歷時七百年完成,講述的是以難敵為首的俱盧族和以堅陣為首的潘度族兩幫堂兄弟如何因爭奪國土而爆發大戰。其本意是一段神與人之間的對話——在戰爭前夕,戰士阿周那陷入倫理與情感的掙扎,面對師長親族,他不願拔劍,質疑戰爭的意義。而駕駛戰車的黑天(Krishna),作為神祇毗濕奴的化身,則引導他看清「正法」(Dharma)、「梵我合一」(Atman & Brahman)、「無我之行」(Karma Yoga)等真理。其中有關「存在」(being)與「行動」(doing)、「我」與「無我」的張力,早已跨越宗教領域而進入哲學史的核心議題。若從歷史哲學角度看,《薄伽梵歌》不僅詮釋個體存在的意義,也回應社會正義的張力:我們該如何在紛亂中行動?我們是否可以超越「結果」,單純為了「義」而戰?


正如劇中所強調的一句關鍵臺詞:「專注於行動本身,而不是行動的結果。不要讓行動的結果成為你的動機,也不要執著於不作為。」[1]這句話在佛教、斯多葛主義甚至後結構主義哲學中,都有著驚人的共鳴。行動的「去工具化」、精神的「去物化」對現代都市生活形成一種對照:在激進資本主義與科技消費主義的社會結構中,個體早已失去行動的意義,而只剩目標與結果的驅動。

 

而此次演繹卻不是對這段哲理對話的單純還原。導演鄧樹榮明確表示,該作品不是用戲劇語言「解說」《薄伽梵歌》的章節內容,而是吸收其核心思想——特別是智慧瑜伽(Jnana Yoga)、業力瑜伽(Karma Yoga)、虔信瑜伽(Bhakti Yoga)和禪定瑜伽(Dhyana Yoga)等四大支柱——將其轉化為對當代社會精神狀態的審視。此次演出他進一步簡化文本,精煉敘述,將「有語言」與「無語言」表演的比例重新調配,更強調身體與音樂所帶來的「非理性」體驗,使《薄伽梵歌》的哲學思想,從文本性轉向一種感官共振。

ree
| 鄧樹榮:從喜馬拉雅山到香港劇場的哲學旅程

 

鄧樹榮最初接觸這部比《聖經》長十五倍的史詩,是英國著名戲劇和電影導演Peter Brook 1989年發表的電影版,鄧樹榮讚歎道:「他把《摩訶婆羅多》搬上舞臺,演出全長接近九小時,1985年在法國首演,然後於各地巡演,我1986年才到巴黎讀書,錯過了原初的舞臺版本,後來看了其1989年電影版,片長逾三百分鐘,得到很大震撼!」

 

而引發鄧樹榮與《薄伽梵歌》的因緣,始於21年前的瑜伽修習。作為瑜伽教師的訓練課程中,他首次系統接觸這部印度哲學經典。但真正觸發創作衝動的,是2019年喜馬拉雅山之旅的震撼體驗——那裏既是《摩訶婆羅多》主角們的精神道場,也成為導演觀照當代世界動盪的鏡像。疫情三年的沉澱,讓這場關於戰爭、責任與解脫的古老對話,逐漸顯影為對香港乃至全球精神狀況的體現。

 

鄧樹榮版本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並未拘泥於原文本的情節再現,《薄伽梵歌》原有十八章,每一章都通過不同種類的瑜伽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係,鄧樹榮並未試圖逐章逐節地搬演這些教義,而是提煉其精益,在裏面提取了四種修行路徑作為結構支柱,將「梵」、「真我」、「正法」、「輪迴」等核心概念通過視聽語言與肢體行動轉化為劇場語彙:當激烈的身體碰撞象徵著戰爭與獸性;沉靜的冥想則象徵對「真我」(Atman)與「梵」(Brahman)的探尋。這種處理方式彰顯了導演一貫視野——正如他過往改編莎士比亞、高行健等作品時所展現的,鄧樹榮擅長在保留原著精神內核的同時,賦予其當下的肉身。


ree

| 2023年與2025版本舞臺與形式:現代劇場中的古典智慧

 

回顧2023年的首演,鄧氏《薄伽梵歌》最令人驚歎的是其引入「現代劇場」的多元手法:說書、歌唱、身體、無言劇、科技,並行不悖,雜而不亂。演員們通過印度舞與形體訓練,發展出一套融合傳統舞蹈與現代肢體劇場的表演語法,將「三性」(純性、激性、暗性)理論轉化為可感知的身體狀態。

 

據鄧樹榮透露,2025年版將在多個維度進行深化,並且在視覺美學上更加精緻。技術上,雖在音響、燈光與影響設計上較2023年更為融合,並由周國賢取代朱栢謙成為說書人之一,其結他演奏將帶來不同於原版電子琴的情感質感;印度舞的深化編排、視聽與身體的高度協同,將「抽象哲學」視覺化為一種劇場身體的共修儀式;文本進一步精簡,調整語言與非語言部分的比例,夾雜寫實與寫意的手法;空間設計師孫詠君打造的極簡空間,配合楊子欣充滿儀式感的燈光設計,構建出一個介於現實與靈性之間的場域。這些調整絕非簡單的技術優化,而是導演兩年間對經典的「消化」,都讓這一版的《薄伽梵歌》變得更立體,也更貼近現世。正如藝評人陳國慧所言,它「像一場集體引導式冥想」,在2025年版本升級為集體沉浸式靈性體驗。

 

最引人深思的是鄧樹榮對「激性」(rajas)的詮釋,被他視為「99%的香港人都屬於三性中的第二性,永遠都是為了欲望而行動,強調行動的生命狀態。」這種評價使《薄伽梵歌》超越了文化異域風情的展示,直指香港這座效率之城的集體焦慮。他還將原著中的「感官控制」、「欲望擴張」等形而上主題具體化為當代症候:我們是否在追求自由的同時被技術與消費困住?正是這些轉換,使得觀眾在劇場中看見的不是古印度的戰場,而更多的是自己日常的內心博弈。在此背景下,《薄伽梵歌》被賦予當下的寓言性質,不再只是印度神話中的象徵性戰爭,而是世界、甚至整個人類面臨的內在戰爭。

ree
| 面向未來的跨文化啟示

 

鄧樹榮的《薄伽梵歌》延續了繼《泰特斯2.0》以來的「減法美學」,但此次更邁向精神的純粹性。他將劇場轉化為一個靈性實驗室,觀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義的聆聽者,而是通過高度風格化的視聽體驗。

 

《薄伽梵歌》表面講的是一場戰前勸戰,實則講的是一種人類永恆的焦慮:行動的意義、自我與大我的界線、欲望與超越的張力。鄧樹榮直言,「世界上已經有兩個地方有局部戰爭,我亦都看不到戰爭或者潛在的矛盾會有解決的一天,而且只會更泥足深陷。另一方面我們不斷強調創科,究竟科技是人類的救星還是剋星呢?」他借劇場之力,呼喚「慢下來」的思考,呼喚「清明」的內觀。這種創作取向與導演個人經歷密不可分。從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校的形體訓練,到印度瑜伽的精神探索,鄧樹榮始終在尋找超越文化藩籬的普遍人性表達。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人工智慧重構人類自我認知的今天,鄧樹榮敏銳地捕捉到這點,他的改編不是將東方智慧作為異國情調消費,而是將其轉化為批判當代物質主義的思想資源。


ree

 

結語

 

隨著計畫中的印度巡演,《薄伽梵歌》或將開啟一場真正的跨文化對話。這令人想起導演2006年的《哈姆雷特》如何在國際舞臺獲得共鳴——當文化差異被深化而非抹平時,真正的交流才成為可能。

 

從2023到2025,《薄伽梵歌》的演變軌跡見證了鄧樹榮藝術創作的持續深化。這位從不重複自己的導演,始終在探索劇場表達的邊界。在籌備中的荒誕劇與《薄伽梵歌》之間,我們看到的不是風格的斷裂,而是一以貫之的對人類存在困境的關切。在2025年的香港重新演出《薄伽梵歌》,既是一次回溯,也是一種當下的抵抗。正如他所言:「我們以為我們很有邏輯,我們以為所有事情都可以有根有據,但今天的社會我們看人類歷史,絕大部分時間都不是這樣的,都在鬥爭,而且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飾自己的侵略、自私。」現實社會裏,爾虞我詐編出來的劇本,比文學史上還要精彩。而劇場,在這裏變成了讓人重新定位「真我」的空間。

 

文|ASY

圖|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薄伽梵歌》| 鄧樹榮戲劇工作室

演出時間|2025年6月20日至29日(十場)地點|香港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語言|粵語演出,附中英文字幕(另設兩場英語演出)演出長約|2小時15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1] Mukundananda, S. (2014). Chapter 2, Verse 47 – Bhagavad Gita, The Song of God – Swami Mukundananda. Noted:英文翻譯為「You have a right to perform your prescribed duties, but you are not entitled to the fruits of your actions. Never consider yourself to be the cause of the results of your activities, nor be attached to inaction.」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