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沿之有物  一座城市的工業記憶再書寫 | 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原創基地節」| 專訪總監趙釧玲

專訪總監趙釧玲

有些城市的記憶,不在地圖上,而藏在舊鐵道的縫隙裡。那些曾經運送貨品的鋼軌,如今變成城市的街道、人行道、自行車道。熙攘車流之下,是早已沉沒的鐵枝路,是是菸廠、糖廠與酒廠曾經共用的運輸網絡,是這座城市還來不及說完的工業故事。

 

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下稱「松菸」)「原創基地節」今年走到第十四年,以「沿之有物」為題,邀請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土地真正留下的東西?如果創作是一種感知,那麼沿線廊道是否能成為城市與人之間的共鳴器?松菸策展團隊沿鐵道路程,踏訪菸廠、糖廠、建國啤酒廠,從歷史文獻到聲光裝置,從走讀體驗到展演創作,將被城市遺忘的軌跡重新連結起來。

 

「松菸」總監趙釧玲,在過去十餘年間,親身見證園區從閒置已久的工廠蛻變為一座日常與展演共存的生活場域。如今,從創作者工廠到國際推廣,原創基地節不僅是培育計畫的年度成果展,更逐漸成為臺北市內少見能夠在公共性、藝術性與生活感之間取得動態平衡的實驗平台。


ree

 

| 從工地邊緣萌芽的年度成果展


「第一年的原創基地節,整個園區只有忠孝東路四段553巷那一排的入口,其他三面都是工地。」趙釧玲回憶起2012年首次辦展的情境,「文創大樓還在蓋,大巨蛋也還在施工,等於是緊鄰著工地在做活動。


在如此不利的場地條件下,松菸選擇以極其原創的方式開場。「我一直想打破那種對舞台的距離感。」她提到早期的策展構想。「很多人走進劇場,看著道具、佈景會好奇:為什麼這樣設計?但其實,舞台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它也可以是展覽的一部分。」松菸第一年便嘗試將部分劇場團隊的舞台場景直接重現在倉庫內,一方面作為展區展示,另一方面到了週末又可實際演出。


資源有限,但創意無限——音樂舞台就直接搭在工地旁的文創大街上,「現在當然不可能再這樣用了,因為那邊變成主要出入口了。」她笑說。當年的室內展區也相當大膽,曾展出藝術家康雅筑及Christian Nicolay共同以 S.H.E 舊打歌服裝拆解、創作的裝置作品,將流行文化、循環再生與手工創作拉進展覽脈絡中。


松山菸廠 機器修理廠
松山菸廠 機器修理廠

| 工業村的生活記憶:松菸與其他文創園區的差異


松菸曾經不只是一座工廠,而是一個完整的工業生活聚落。「這裡除了有理葉、切葉、捲菸、包裝等功能之外,事實上這個空間它有宿舍,有餐廳,有福利社,有育嬰室,有醫務室」總監趙釧玲說,「最早就是希望有一個這樣子工業村的概念,讓大家在這裡就可以去把所有的生活圈建立起來。」


這種「一地生活生產、同時發生」的機能性,為松菸留下了獨特的空間記憶,也成為今日園區重新活化時的重要參照。雖然如今松菸被重新定位為「原創基地」,但團隊仍希望保留這種工業村的精神與生活感——「以前這邊還有澡堂,表示以前菸廠的員工,不是只有在這邊工作,他們也在這邊生活。因此我們希望現在的松菸場域也能呈現具有生活感的獨特氛圍」


員工食堂 (大講堂)
員工食堂 (大講堂)

| 這樣的思維與其他文創園區形成明顯對比

 

以高雄駁二為例,趙釧玲認為那是一種「港口的熱鬧感」:「港口的好處就是它是一個通運點,是一個轉運站,它到現在還是絡繹不絕,那個港口還是有船。」相較之下,松菸更接近城市中心的幽靜廊道,「比較沒有像這邊又有澡堂、又有福利社、又帶有育嬰室的地方。」


至於臺北的華山文創園區,雖然同樣身處城市核心,也曾是工業設施,但兩者的空間性質仍有根本差異。「華山和松菸其實比較接近,可是場域的形態還是略有不同。」她解釋:「華山是酒廠,酒廠倉庫儲酒的需求跟倉儲菸是不一樣的,因為酒比較易碎,所以不太適合用這麼大的無柱倉庫空間。」


這些差異不僅影響空間運用,也形塑了園區的氣氛與色彩語言。「華山偏紅磚,那是比較熱情的顏色;松菸就偏工藝,是灰色的水泥、灰色的屋瓦。」這不是單純的美學選擇,而是建築材料與產業機能的自然結果。「這真的是會因為當時不同的定位、建設風格,讓松菸有了它獨特的氛圍。」


也因此,當策展團隊回應「原創基地」這個定位時,不是從零開始,而是沿著這座園區留下的空間語言、生活節奏與感官記憶繼續發展。這也呼應了今年主題「沿之有物」的核心意義:不是單純保存舊有,而是讓當代創作在舊路徑上長出新的枝節。


這種「一地生活生產、同時發生」的機能性,為松菸留下了獨特的空間記憶,也成為今日園區重新活化時的重要參照。
松山菸廠 包裝工廠

| 從文青聚落到城市日常


松菸早期的觀眾多半是「專程來的人」,因為交通並不便利,也沒有足夠吸引「路過客」的條件。「當時來的,大多是文青,是對創作展覽有興趣的人。」這也與當年室內展場的形式密切相關——將傳統戶外市集搬入倉庫、轉為展覽型平台,是當時台灣少見的策展形式。


隨著松菸園區空間逐步完善,文創大樓開放、捷運通行更便捷、周邊停車位也更足,觀眾樣貌開始出現明顯轉變。從 2023 年起,體育迷與「運動型觀眾」大舉進入園區——週末的三對三籃球比賽、戶外潛水池裡的美人魚表演、甚至整區封路舉辦的露營車展,讓松菸不再是文藝專屬。「有些人以前從來沒來過松菸,他就是單純來看球的。」趙釧玲說,「結果來了之後,發現這裡也可以散步、用餐、看展。」


除了運動人口,親子族群也逐漸擴張。「因為現在周邊停車便利,走路五分鐘就到園區,週末就會看到全家大小一起進來,有人看展、有人喝咖啡、有人散步,每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


這種「不設限的觀眾構成」正好對應園區的策展哲學,可以收納文藝也可以容納日常,可以承接歷史也可以擁抱當下。


三明治工作坊導讀
三明治工作坊導讀

| 制度機制與場域治理:非博物館式的文化平台實驗


相較於傳統藝文機構強調典藏與策展的恆溫恆濕條件,松山文創園區更像是一個「具穿透性的文化平台」。在訪談中,趙釧玲明確指出:「松菸不是博物館,也不會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國際美術館,我們也做不到。」她強調松菸的建築用途與文化性質,使其更適合作為「整合性的展示平台」,讓創作者與觀眾都能參與其中,而非被動觀賞。

 

作為一個以「流動展示平台」自居的文化場域,松山文創園區在空間機能上的配置,儼然構築出一套內化的策展語法。「我們把一樓定位為 B2C 的 show case,所以你會看到非常多 to C 的內容,包含展覽、店家、活動……大部分都發生在一樓。」而與此相對的,二樓則更偏向於產業後端的支持與知識生產的場域,包括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創作者工廠」、講座空間,以及表演藝術產業可用的開放場域。

 

其中最具體系性的合作,是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共構的一樓「台灣設計館」。該館除了定期展出年度「金點設計獎」得獎作品、參展代表作,也肩負起整合本地設計產業生態的功能。「設計研究院是台灣非常重要的設計推進機構,台灣設計館由他們營運,也會針對台灣設計界的重要成果進行常態性展示,」趙釧玲指出,這樣的合作並非僅是租借空間,而是策略性地將官方機構納入園區的文化策展網絡中。

 

趙釧玲形容這樣的文化治理策略是一種「城市足跡的活化」,把曾經在城市扮演角色的地方,轉化為一個臺北市的藝文休閒平台。而除了藝術作品本體的保留,松菸團隊亦嘗試以「生活設施的共構」作為文化滲透的另一條軸線。園區中的咖啡廳、設計商店與活動空間,多由開放徵選進駐,形成策展內容的延伸與呼應。「我們其實是用 open call,為了讓公平性這個原則落實,像是CAMA咖啡、gonna+餐廳,都是用徵選機制進來的。」

 

這種層層疊加的內容管理方式,也對應了今年基地節「沿之有物」的主題視角。從鐵路工業的線性遺構出發,展覽邀請觀眾追溯城市空間的時序痕跡──而園區的內容規劃,本身亦是一種「時序式、協作型」的再組構。



三明治工作品《葉跡.痕上.軌道》前導工作坊
三明治工作品《葉跡.痕上.軌道》前導工作坊

 | 基地與軌道:松菸的變形記


由松山文創園區主辦的原創基地節今年迎來第十四屆,活動結合展覽、講座與空間實驗,持續探索創作與城市場域的共生可能。今年原創基地節以「沿之有物」為主題,從松山文創園區的歷史空間出發,重新思考臺北縱貫鐵路沿線的工業遺產與生產記憶。園區前身為日治時期設立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曾透過鐵道輸送原料與產品,並與臺北都市中的工業廊道緊密相連,是鐵道運輸與工業製造交會的重要節點。

 

「我們想要告訴大家,如今已轉化為市民大道的舊鐵路,曾是串聯各類工廠的重要輸送脈絡,而松菸亦是這條歷史軸線的關鍵節點。」因此,展覽特別設立主題展,作為觀眾理解今年基地節整體策展邏輯的「概論」,亦將引導觀眾更好地理解園區內多件大型戶外裝置的創作脈絡——從使用紙材重組呈現菸廠工業流程的沉浸式迷宮,到回收鐵道廢料所製作的聲音動力裝置,每一件作品都與這段「鐵枝路」歷史息息相關。

 

為了深化觀眾的身體參與,基地節今年也特別推出7場系列走讀活動。從信義區尚存的礦坑遺跡、軍用鐵路支線,到連結臺北煙草工場與松山煙草工場的線路,策展團隊笑說:「前一陣子我們去試走完了,走了4個小時,團隊夥伴都揮汗如雨。」所幸展期為冬季,參與者可以在較舒適的氣候中,重新感受這段被城市吞沒的路徑。

 

此外,展覽期間亦將推出結合鐵道沿線產業遺產單位的「東西通行證」串聯計畫,觀眾可在指定節點如糖廠、瓶蓋工廠等地集章,沿途體驗產業遺產群當年的風貌,為集章行程添上一點歷史的風味。


| 鐵道、工業與生活共構的原創實驗場


本屆展覽延續三年一期的策展節奏,強調「原創、共創、共享」三大核心理念。松菸總監趙釧玲指出:「我們會請在全年度裡面,在臺北、在臺灣,有發表過一些新創創意的藝術家,來跟我們共創。但這個主題又必須回扣到原創基地節的精神。」

 

從2012年至今,原創基地節已累積超過百組藝術創作,在2019年起鼓勵場外現地創作後,更更加發揮園區活力,深化歷史空間。「這個園區本身就是展區」,趙釧玲表示。今年邀集六組藝術家,透過裝置藝術、聲音創作與互動形式,回應鐵道歷史與菸草工廠的歷史背景。


藝術家在園區安排下造訪臺灣鐵路公司,尋找報廢鐵道材料作為創作媒材。「這些東西其實是花費了非常多的心力,而且本身物件的來源就有歷史淵源。」其中一展品,藝術家周柏慶製作的聲音動力裝置《共振於時間裡》,便使用了廢棄鐵軌作為材料,重現歷史場景的聲響肌理。


走讀活動
2024原創基地節走讀活動

除了在臺藝術家,今年松菸與臺北市青年局合作,青年局邀請了來自全球七個國家的青年藝術家參與創作,這批來自日本、比利時、印尼、以色列、加拿大、立陶宛、菲律賓的藝術家們,

理中尋找創作的起點,最後於園區進行現地創作。

 

這並非單向的文化轉譯,而是一種帶有共感與介入的創作過程。藝術家根據自身對松菸與城市脈絡的理解,進行一週至兩週不等的戶外創作。展品形式以「上牆」為主,包含大型插畫、壁面塗鴉,並鼓勵藝術家開放民眾參與。「民眾也可以在創作期間圍觀,甚至有的藝術家可能會讓民眾去畫幾筆。」這樣的開放機制,也讓創作過程本身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共創是另一個重要面向。今年部分藝術家邀請民眾參與前期工作坊,例如根據菸廠理葉、切葉、捲菸、包裝意象,讓參與者共同製作素材,最終融入正式展品中。這樣的共創形式從早年就已展開,「有一年我們請里民,他們本身就是園區農園的種植者,也和藝術家一起共創,在農園裡面裝置風車。」這些參與讓民眾在作品中看見自己的痕跡,也讓創作不再遙不可及。

 

「共享」則呼應城市故事的集體記憶。例如園區每年舉辦松菸廠慶,邀請前員工回憶當年在福利社、康樂活動、上下班制度等生活情境,再轉化為說故事的導覽或沉浸式劇場。「市民其實也會扮演故事的角色之一,跟著走、跟著互動」,趙釧玲表示。透過這些免費且高度參與的公共藝術形式,舊場域的記憶得以活化,重新連結當代生活。

 

在《沿之有物》中,展覽不只是創作者的發聲場,更是城市記憶的共鳴器。從菸廠到鐵道,從手作工作坊到沉浸式劇場,這些作品既延續地方的物質印記,也書寫人與空間、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想像與聯繫,透過藝術重新感知場域,進而參與書寫屬於自己的地方故事。

 

文 | 潘希橋  編採 | 樊婉貞

圖 | 松山文創園區

 

2025原創基地節:沿之有物活動

日期 | 2025年10月31日起至2025年11月16日

地點 | 松山文創園區

時間 | 戶外展區:24小時開放 / 室內展區9:00-18:00(辦公廳舍1樓創意空間),最後入展時間為17:50

 

松山文創園區 | 開放免費參觀

時間 | 戶外空間 24 小時開放;室內空間 8:00 - 22:00 (視各展區調整)地點 |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