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表演藝術觀察筆記 | 綠葉劇團 | 叩問傳統·思考當代 | 身體訓練研究計劃 (六) |三個關於舞蹈與理論的思辨memo

已更新:8月2日

ree

迎來綠葉劇團「叩問傳統,思考當下」計畫的最後一個單元,劇團邀請了Tishou Aminata Kane前來教授非洲舞及hip-hop,課堂氣氛可謂六個單元中最熾熱旺盛。除了演員真的表現得很熱情外,也與導師Tishou的性格有關。在我的觀察裡,Tishou並非一名單純的非洲舞或hip-hop導師。她更像一位把非洲舞和hip-hop揉合,再融入生活的藝術家。熱情、自信、直率、有見地…就像每一位融會貫通的大師,人們能透過Tishou的語言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只是,我相信對許多讀者而言,非洲舞這個名字都是古老且遙遠的存在。


甚麼是非洲舞,和hip-hop、形體(movement)的關係又是甚麼?在與Tishou的訪談中,我問了她許多這些形而上的問題。她的回答也讓我想起本科時學過的許多理論。原來都是相通的。我想起本科時人文學的教授進入課室後告訴我們的第一項,便是所有的理論,數據,乃至科學都只是一種參考,人類和這個宇宙是無法被看透的。那麼,為甚麼還要去學習,去感受這個世間的一切呢?這次我想透過Tishou所教授的舞蹈藝術與人類學中的一些概念對話,看看到底會碰出怎樣的火花。

 

✍️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ree
匯點一:文化、身分、碰撞

 

我跟Tishou訪談的第一個重點就是文化和身分。文化,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地方,一個社會群體裡透過人和物生產出來的想法、觀念。我們可簡單理解成人與他者交流時無意中交織出來的「存在的證據」。比方漢字是華夏文明中常用的書寫語言,那麼它就構成了華夏文化的一部分。無獨有偶,對Tishou而言舞蹈成為了她所屬文化的一個載體,一個介乎非洲民族曼丁戈(Mandinga)、加勒比島國,及法語語系(Francophone)之間的產物。「非洲舞象徵了我的出生、我的祖父母,乃至整個非洲族裔。因此,當我跳著非洲舞時,我能感受得到那些靜靜躺在我的血液裡的家族的過去正透過肢體的擺動一一甦醒過來,交織碰撞,與觀眾對話起來。」

 

對Tishou來說,舞蹈不止是藝術本身所呈現出的美和觀感,那一振一動更代表了那些她未誕生前家族所逢遇的歷史。這項藝術透過她的身體所展現出的不止是她的文化,更是她的身分所在。這讓我想起了文化研究鼻祖霍爾(Stuart Hall)關於「探尋身分」(identification)的詮釋。大部分人對「身分」的認知是一種向內(innate)或向外(social)的標籤,一旦被定義了就不會再改變。然而霍爾卻説「身分」的本質其實是流動不止的,它是「根」也是「徑」,也可以是一個個由不同故事組成的意義。這些身分在我們一生中會不斷地對碰、消磨、再生。以Tishou為例,舞蹈對是一種向世界表述自我的方式,而在舞蹈中,她的身分可以是曼丁戈或混血,創傷或自傲,又或許都是。這些概念對當事人帶來的意義也許是相悖的,正如非洲舞讓Tishou想起祖母被賣至加勒比的奴隸史,那充滿生命力的舞蹈卻又讓她為自己的非洲血統驕傲。那些承載著回憶重量的故事構成了現在的她,卻無法定義將來的她,因此她才會說那些過去正透過「我」這個載體一一甦醒過來,交織碰撞,並在與觀眾及現場的對話中誕生出全新的可能。

 

那麼,我們可以定義Tishou的身分為非裔嗎?當然不是。非洲舞只是Tishou掌握的其中一門舞蹈,這也是為甚麼但我讓她代表非洲舞介紹背後的文化含義時被拒絕了。「身分在舞蹈裡流動,我能告訴你的只有此刻的我對舞蹈的看法。無論是非洲舞,還是hip-hop,都只是我眾多的身分之一,沒有人可以定義我的藝術和身體,包括我自己。」


ree
匯點二:情感、能量、流動與一體

 

在社會學中,出於分析不同群族之間的關係,學者會把一個單獨的個體或一個群族定義成「主體」(subject)。每個「主體」都可以是一個身體,會有感受、表達,與環境互動。那麼組成這個身體的人則是類似「器官」的存在,在某種前設下,他們無法單獨存活,因為單獨的器官無法形成有效的循環(circulation)。

 

在舞蹈的世界也有類似的形容。舞蹈的基本原理是肢體的擺動,在擺動的過程中我們感受身體與其他的身體,以及環境的連結。比方説,在Tishou教授的舞蹈中,freestyle便組成了她的獨特美感的很大一部分。但甚麼是freestyle,隨性而起的舞步嗎?或許我們可以把freestyle理解成舞者尋找自己和世界之間的中間點的過程,一個介乎展現自我的獨特性與尋覓與他人共同性的媒介。若舞蹈的初衷是表達自我,那麼它必然會把相似特質的個體連結起來。正如我們常說的「我被你的表演深深感動了」也是這個意思:我被你的表演裡某些共鳴震撼到了,同時也很欣賞其中那些獨一無二的美。在舞蹈中,我能察覺你身上獨特的風格,是故我們為獨立的個體;同時我亦能感受到我們之間皆擁抱的特質,是故我們亦屬於同一個「身體」。

 

這種「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Parce que c'était lui, parce que c'était moi)的最高境界在學術界看來並非不可理喻。阿曼(Sara Ahmed)就曾把情感成為一種可量化的存在。在《情感的文化政治》中她就有提過情感是一種生物與生物之間流動的物體(object)。它並非我們遭遇了事情後身體所產生出的「副產品」,而是一種確實存在於空間中,類似電波的物體。我們的身體則是某種類似共鳴器的存在,在感知漂浮在環境裡的情感時身體會自動接受(receive)、內化(assimilate)、再擴散(amplify)出去。這些情感會連結不同的個體,塑造他們共同的身分,組成一個群族(community)。這種「感知環境,融入環境」的境界,便是hip-pop界所說的「be groovy, let’s vibe」,亦是Tishou說的「透過hip-hop,我能在我的身體裡感受到你,也能從你的體內看見我」。

ree
匯點三:意識、存在、整體與無限

 

Tishou的分享裡很玄的一點是對freestyle的描繪。她說hip-hop與其是受年輕人歡迎的舞蹈,更多的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所謂的「活在當下」,並不是舊一輩嘴裡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或「今日先洗明日錢」,而是一種取自意識(consciousness)和放下(let go)之間的平衡點,一種「你知道你不知道,所以盡力去創造」的時刻。這和英文中「serendipity」一詞很像,卻又不盡相同。Serendipity中很重要的是一點是隨遇而安,缺乏了一點主動;freestyle的態度則有種燎原之勢的決心,彷彿早就知道它冥冥中就是屬於我,那種近乎命中注定的自信。

 

Tishou曾跟演員們強調要「舞出自我」就必須打開兩扇「門」。第一扇門是「act groovy」,簡而言之放鬆心身,順著節奏和環境讓身體動起來;第二扇門是脈輪(chakra),開啟你身體不同部分的「鑰匙」。透過開啟某一脈輪,舞者便能激發那些下意識裡(或說刻在基因裡)沉睡的潛能。這樣說不似乎有點神秘學。不過我們不妨仔細想想,神秘學其實不過是古代的科學,其中很多理論未必和如今活躍的哲理學術相悖。

 

我在Tishou的介紹下查了些基本的概念,發現在脈輪的概念裡人和世界的關係是由下意識(subconscious),意識(conscious)及超意識(superconscious)三個部分組成。「下意識」可以了解為心理學的潛意識,或那些大師口中「待被激發的潛能」;「意識」則是「自我」,ego;至於超意識,則超出了我們當代的語言之外,泛指人與世界萬物之間的聯繫層面。至於脈輪則是控制人與「下意識」及「超意識」之間的開關,我們可以透過冥想,配戴相應顏色的飾物等增強某脈輪的能量。於是乎,在訓練時,Tishou才要求演員們在不同日子穿上與該天想要加強的能量所屬脈輪的對應顏色。以便讓演員慢慢從放鬆「意識」,讓「下意識」得到解放,與「超意識」層面的事物相連接。


ree

這場景讀來固然顯得有點邪乎,但我們若想想日常生活裡那些有靈異體質的朋友,就會明白某些科學和語言無法解釋的事物的確存在於我們之間。列維納斯(Emmanual Levinas)在著名的哲學批判著作《總體與無限》(Totality and Infinity)就有批評過西方哲學這種傾向於「一切都能被解釋」的謬思。為了方便世界更容易被我們理解,在創造知識的過程裡人們傾向於把相似的經驗歸類成一種理論,再用理論去解釋現象。然而,這種「整合為一體去解釋(總體)」的思考方式卻忽略了世間萬物的獨特性。實際上我們不能用一種說辭或一個單詞完全凌駕於事物的獨特性。對於列維納斯而言,用籠統單一的概念否認人事物的獨特性就是把他者(other)簡約化,去人性化的過程,這種思維文化不但自大盲目,推至極致還有可能成為極端主義的溫床。因此,要重新審視現代社會和資本主義的盲點,列維納斯認為大家必須接受我們無法完全了解萬物的本質——他稱之為「無限」(infinity)的存在。換句話說,「總體」就是知識,組成我們世界的「方」;「無限」是「圓」,構成「我之所以是我」的核心元素,兩者應運而生,不應該也不能凌駕彼此。而列維納斯提倡的也並非摒棄知識,而是接受我們的知識,或意識,無法完全解釋萬物。我們必須知道我們不完全知道。

這與freestyle、或「舞出自我」的態度很像。我想Tishou說的正是摒棄那種「整體」(totality)的想法,接受萬物皆無法完全了解、擁有,因而才有去感受之必要:我們不了解,所以迫切去感知,卻不得不接受無法完全地感知——一種求同存異的積極生活態度。


文 | 鄧皓天

圖 | 綠葉劇團提供

Photo Credit | Ho Tung Shing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本計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This project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Arts Capacity Development Funding Scheme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The content of these activities does not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