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訪 | 《魔笛》變革惹爭議?看不懂的歌劇,為何更值得推開門? |專訪音樂家陳潔 Scarlett Chan

鋼琴家陳潔,現任香港歌劇院行政總監。
鋼琴家陳潔

近期,本地改編歌劇《#魔笛》引發議。為此,本刊特意專訪了在古典音樂界及藝術管理領域均有深厚積澱的陳潔女士。作為一位成功的鋼琴家,她深諳藝術創作的內核;作為一位曾創辦大學音樂系、並在國際頂尖學府深造的資深管理者,她對藝術機構的運營與挑戰有著獨到見解。 正是這種兼具藝術家感性與管理者理性的罕見視角,讓她成為解讀當下歌劇創新爭議、探討行業未來走向的不二人選。在本刊的邀請下,她以一位獨立觀察者的角度,分享了她的深度思考。

 

聲明:此訪談內容僅屬受訪者陳潔Scarlett Chan之個人見解,不代表Opera Hong Kong 或其董事會之立場或政策。


《魔笛》有人讚賞其大膽,有人則感困惑。
《魔笛》有人讚賞其大膽,有人則感困惑。

| 歌劇的門不該關著,哪怕打開後有人迷路

 

今年五月,莫札特經典歌劇《魔笛》在香港文化中心登場,一改傳統的古典舞台,故事從地鐵站起步,轉入一個融合現實與幻想的世界。這場由香港歌劇院聯同中央歌劇院、南澳洲國家歌劇院及北京國際音樂節共同製作的四方合作,讓觀眾在視覺與敘事上都感受到強烈衝擊。有人讚賞其大膽,有人則感困惑。

 

面對風格改造帶來的分歧,陳潔並未迴避爭議。在這次訪問中,她以一位藝術觀察者的身份,表達她對於創新的理解,解析當代觀眾與古典藝術的碰撞磨合,以及今年還有哪些文化盛事是她最期待的。

 

| 這不是你爸媽的那部《魔笛》

 

香港歌劇院今年以《魔笛》作為實驗場,選擇激進轉化視覺與敘事風格,引來分歧回響,在社交平台如小紅書上,有人留言直言荒唐,也有人困惑於角色造型與劇情設定的跳脫與奇幻,「不港不洋、不倫不類」、「太抽象,看不懂」是部分觀眾的直觀感受。

 

有趣的是,《魔笛》在1791年首演時,其實本身就是一部風格破格、演繹創新的作品。它不僅打破了當時貴族壟斷的義大利歌劇主流,以德語書寫並融合對話與歌唱,更將嚴肅的哲學寓意(如共濟會的啟蒙思想)與幽默、童話式的敘事並置。莫札特與劇作家席卡內德(Emanuel Schikaneder)選擇在維也納郊區的大眾劇場上演,而非宮廷或上流劇院,本身就是一次藝術語境的下沉與革新。


「創新本來就帶有風險,innovation和risk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陳潔說道。《魔笛》劇照
「創新本來就帶有風險,innovation和risk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陳潔說道。《魔笛》劇照

 「每一代藝術工作者,其實都想讓觀眾走出舒適圈。」陳潔坦言,「如果一成不變,第一,年輕觀眾不會走進來,這個業態無法持續;第二,也不會引起探討,啟發人們去思考,質疑,甚至做出改變。」陳潔的藝術與管理雙重背景,讓她深度共情這場《魔笛》的現代化處理並非所有人都能即時接受。 陳提到,有觀眾在演出後寫下了詳細評論,甚至逐幕分析喜惡,「那些觀眾真的看得很仔細,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真心願意要看,而且看的非常仔細與投入。」在她看來,這些聲音正是藝術真正進入社會討論的證明,也體現了觀演之間應該是一場對話,而非單方向輸出。

 

「創新本來就帶有風險,innovation和risk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作為鋼琴家出身,之後又創辦了上海理工大學音樂系並擔任系主任,同時也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傑出校友,陳潔充分意識到代際反饋的差異,以及改變所會帶來的必然風險。「不能讓這些可預見的質疑阻止創新,這很考驗一個leader的決心,選擇,以及擔當。」她以去年市場上另一部備受好評的改編歌劇《杜蘭朵》為例,分析道...,當時這個版本加入了許多中國文化視角的版本,獲得了很多觀眾喜愛。香港的觀眾組成日益多元,許多來自大灣區的年輕觀眾成為新力軍。「他們不會stay quiet,他們很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杜蘭朵,也引起一眾討論。

爭議不容置疑的會牽動歌劇與現代觀眾之間的文化落差。「很多傳統觀眾會說『太高雅了,我有點看不懂』,但現在的年輕人會直接說:『太荒誕了,我看不懂』這樣的落差在她眼中不只是挑戰,更是機會。她曾在美國、中國和香港都有藝術運營與管理經驗,對跨文化的高敏感度與包容度使她特別珍視這種真誠直接的反饋。她笑言,任何成功的改編,都需要在「驚喜」與「驚嚇」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這對任何創作團隊都是一個挑戰。

 

那麼,當代觀眾該如何理解這些改編作品?「希望大家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focus在永恆的主題上。真、善、美」——愛情、成長、犧牲——才是所有藝術的核心。』

她並未對社交媒體抱不切實際的幻想,「碎片化的傳播未必能承載深度,但我希望它能成為吸引觀眾進入劇院的亮點。」像是短影音、劇照預告,都是打開觀眾想像的第一步。

 

阿伊達劇照

| 經典的壓軸登場:香港藝術發展局成立三十週年鉅獻《阿伊達》

 

談及今年還有哪些她期待的文化盛事,陳潔認為,即將於十月上演的歌劇《阿伊達》無疑是本地藝壇的一大重磅製作。這部由威爾第於1871年創作的四幕歌劇,以古埃及為背景,講述埃及將軍拉達梅斯與衣索比亞公主阿伊達之間的愛情與犧牲。阿伊達被俘為奴,兩人的情感在戰爭與國族的矛盾中備受撕裂,堪稱歌劇史上最具張力的悲劇之一。

 

過去,不少世界一線劇團如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與斯卡拉歌劇院皆以該劇作為代表作搬演。因其龐大的編制、史詩式場面與高難度聲樂技巧,阿伊達也被視為衡量劇團製作實力的經典之一。

 

這一次,香港歌劇院將獨立製作全劇,不再與其他院團合辦,陣容包括著名西班牙指揮家Ramon Tebar及殿堂級舞美設計師 Hugo de Ana,後者更是包辦舞台、服裝與妝髮設計。這將是香港歌劇院與國際製作力量又一次的深度結合。《阿伊達》的三大主題——愛情與忠誠、身份認同、犧牲與奉獻——在今日的香港與大灣區也能引起強烈共鳴。陳潔指出,這些議題不僅與當代跨文化處境緊扣,也呼應許多年輕人對自我認同的探索。「我覺得這些都是永恆的問題。」


「香港有太多值得被搬上舞台的故事了。」她舉例,包括「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香港第一代企業家的奮鬥歷程,甚至一段跨越地域限制的兩地情緣。《魔笛》劇照
「香港有太多值得被搬上舞台的故事了。」她舉例,包括「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香港第一代企業家的奮鬥歷程,甚至一段跨越地域限制的兩地情緣。《魔笛》劇照

要如何吸引從未接觸過歌劇的觀眾?她的說法很直接:「把它想像成一部好萊塢大片,結合了視覺、音樂與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樣的敘述,對初來乍到的觀眾來說,或許比「歌劇」這兩字更具親和力。

 

在演繹經典劇作的同時,陳潔也特別關注如何打開屬於香港自己的敘事空間。她觀察到,業界近年有為年輕觀眾創作的趨勢。例如,據了解,今年底或將有一部以熊貓為主題的原創音樂劇問世,這類型的嘗試值得關注,既貼近時下文化話題,也可以吸引更多家庭與年輕觀眾進場。

 

「香港有太多值得被搬上舞台的故事了。」她舉例,包括「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香港第一代企業家的奮鬥歷程,甚至一段跨越地域限制的兩地情緣。「想像一下,在交通未如今日便捷的年代,兩個分隔在香港與內地的年輕人相遇、相知、相戀,他們的愛情要如何經歷時間與空間的考驗?」

 

但她也不諱言,「直面創作焦慮時,信念是鎧甲」本地創作面臨來自社會壓力與認同焦慮的雙重掣肘。「當大家的評論越來越即時,創作者承受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尤其當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代表什麼,你也很難創作出有說服力的作品。」她強調,藝術家首要必須對創作有200%的信念,才能讓觀眾信服。

 

至於年輕世代的培養,她對香港的青年藝術家培育充滿信心,並以業界行之有年的「本地青年藝術家計劃」為例。「我深信,」她說,「下一個歌劇巨星會來自香港。」


「與其各自為營,不如大家聚起來,把資源放在一個池子裡,一起做一些事情。」陳潔表示。《魔笛》劇照
「與其各自為營,不如大家聚起來,把資源放在一個池子裡,一起做一些事情。」陳潔表示。《魔笛》劇照

 | 從資源整合到地區共創

 

談到藝術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品牌建設與區域合作,陳潔不諱言提及競爭帶來的推力,也進一步指出合作更為關鍵的價值:「競爭本身就是一個推動力,是好的。但一部精彩的大製作從構思到呈現本身是很耗用資源的,同時如果僅僅侷限於在香港演出,則真的有些可惜。與其各自為營,不如大家聚起來,把資源放在一個池子裡,一起做一些事情。」她同時強調人才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像是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可以參與群演、幕後製作,現場實習,而大灣區也擁有不少優秀的硬件設施與藝術管理教育機構,只要串聯得當,將來完全有機會形成區域聯合製作或巡演網絡。香港成為一個內容產出方,灣區以及全國的演藝場所作為渠道方,一起把好劇目推出去,強強聯手。」 她認為,對於香港任何一個藝術機構而言,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都應是循序漸進的:「可以先立足本地合作,再逐步擴展到大灣區,最終放眼全國...」

 

歌劇,在陳潔這位鋼琴家出身的資深藝術管理者心中,不再是高牆內的神聖殿堂,而是主動走入人群,擁抱對話,不懼爭議甚至失敗,永遠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再出發公共實驗場。


撰文 | 潘希橋

圖片 | 陳潔及香港歌劇院提供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