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澳門特輯九 | 嗨,你幹甚麼來了?其實我想問,你因何而來? | 藝文薈澳 ART MACAO

2025年的「藝文薈澳 (ART MACAO)」透過中港傳媒的報導,吸引了藝術圈廣泛的關注與熱議。但2019年舉辦至今的「藝文薈澳」,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它在做甚麼?

2025年的「藝文薈澳 (ART MACAO)」透過中港傳媒的報導,吸引了藝術圈廣泛的關注與熱議。但2019年舉辦至今的「藝文薈澳」,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它在做甚麼?

 

「藝文薈澳」以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為主軸,如威尼斯雙年展模式,讓各種節目開花散葉、滿城插旗,然是不是光藝術圈一頭熱,澳門的市民與旅客卻一頭霧水?從雙年展主題:《嗨,你幹什麼來了?》及2019年開始雙年展策展團隊都由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學者及獨立策展人領頭的氣勢,作為藝術界的觀察者,我們不禁也想問:其實,你因何而來? 

 

《藝術地圖》邀請作者凌谷透過對公開資料的整合,扼要梳理「藝文薈澳」的演變脈絡,並分享作為澳門本地人的主觀觀察與思考,為海內外讀者提供更清晰和多元的視角。「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這一個略顯繁複的名字,我們相信該有很多需要釐清及紀錄。

 

✍️加入我們「大評論家計畫」,詳情:https://www.artmap.com.hk/main-page-junior-art-reviewer


由澳門特區政府啟動並創辦於2019年的「藝文薈澳」,以「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為宣傳口號,從其命名即可窺見其宏大的願景。細覽其活動清單,核心為「Art Macao國際藝術大展」,涵蓋主場展、酒店藝術展、外國領事館展覽等板塊,輔以戶外藝術裝置、澳門樂團音樂會、文化中心亮點表演、塗鴉藝術、默劇節、青年音樂節、青年舞蹈節及高校藝術聯展等。這實質上是創辦幾個展覽,並匯整澳門下半年藝文節目,從而形成一個重量級的國際藝術節慶。
「藝文薈澳」演變脈絡 | | 藝文薈澳 ART MACAO (一)

—    2019年創辦至今

 

由澳門特區政府啟動並創辦於2019年的「藝文薈澳」,以「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為宣傳口號,從其命名即可窺見其宏大的願景。細覽其活動清單,核心為「Art Macao國際藝術大展」,涵蓋主場展、酒店藝術展、外國領事館展覽等板塊,輔以戶外藝術裝置、澳門樂團音樂會、文化中心亮點表演、塗鴉藝術、默劇節、青年音樂節、青年舞蹈節及高校藝術聯展等。這實質上是創辦幾個展覽,並匯整澳門下半年藝文節目,從而形成一個重量級的國際藝術節慶。

 

首屆序言的首段寫道:「偉大城市的發展都是相似的,那就是在獲得巨大財富後,順勢吸引文化精英的聚集,積極推動當地藝術發展。在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來的,從長安、羅馬、君士坦丁堡、佛羅倫薩、威尼斯,到巴黎、倫敦、紐約,莫不如是。」這段話不僅流露出文化官員對「藝文薈澳」寄予的厚望,也勾勒出其欲將澳門定位為國際文化藝術樞紐的遠大志向。


由澳門特區政府啟動並創辦於2019年的「藝文薈澳」,以「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為宣傳口號,從其命名即可窺見其宏大的願景。

 

—    2021年藝文薈澳大轉型:「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截至2021年,「藝文薈澳」正式加上副標「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標誌著其核心活動「Art Macao國際藝術大展」的升級轉型成主體。由時任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擔任總策展人,主題定為「全球化的進與退」,顯示出其明確轉向當代藝術平台的定位。活動分為六大板塊:主場展、度假村及酒店特展、公共藝術展、創意城市館、本地作品徵集展及平行展。

 

主場展雖沿用首屆名稱,但內容已從最初由六大渡假村借展作品的拼湊式展覽,轉變為由專業策展人精心策劃、具有鮮明時代標識的當代藝術展覽。另一顯著變化是「外國領事館展覽」更名為「創意城市館」,聚焦國家層面轉向城市名義,使之更貼近日常,凸顯在地性與親和力。


2021年藝文薈澳大轉型:「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    2023年邱志杰再度策展「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邱志杰續任總策展人(時已升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以「命運的統計學」為主題,通過藝術語言探討宗教與科學的複雜關係。活動板塊擴展至八個:主場展、公共藝術展、城市館、特展、本地藝術家邀請展、本地策展計劃、高等院校藝術展及平行展。

 

最大變革包括:城市館突破「創意城市」的局限,展現更廣泛的城市文化視角;新增的本地策展計劃顯示政府對培育本地策展人才的政策傾斜,進一步明確以「觀念」為先的當代藝術發展路向;平行展板塊則鼓勵商業機構及社團參與,拓寬了活動的社會參與度。 


2023年邱志杰再度策展「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    2025年馮博一策展「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至2025年,活動邀請獨立策展人馮博一擔任總策展人,聯合策展人劉鋼及吳蔚,主題為「嗨,你幹什麼來了?」,以輕鬆卻發人深省的語調,邀請觀眾反思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板塊數量由八個精簡至六個,取消了「本地藝術家邀請展」,而高等院校展覽則合併到公開徵集方案的「平行展」板塊。同時,「本地策展計劃」名額由四個增至六個,反映出對本地策展力量的進一步重視與支持。


ree
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 | 藝文薈澳 ART MACAO (二)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5」由著名策展人馮博一邀請眾多國內外頂尖藝術家參展,精彩紛陳自然是應有之義。作者凌谷以2025年各個板塊的展覽提出以其本身自言或者主觀且可能持有偏則的觀察與評述。 

 

他自言:作為澳門本地人,可能最喜歡不起來的是外地藝術家那些獵奇式的澳門主題作品。正如從朋友聽來的一句私下評論:「膚淺得讓人討厭。」這類作品往往因缺乏對本地文化的深入理解,不但容易流於表面,只是在不斷加強人盡皆知的刻板印象。


數字遺跡-巴特• 赫斯-荷蘭 Digital Artifacts
數字遺跡-巴特• 赫斯-荷蘭 Digital Artifacts

| 主場展

 

巴特.赫斯的《數字遺跡》令人印象深刻。這件作品從垃圾桶中浸塑出一件蠟衣,其濃烈的氣味與震撼的氣場幾乎壓倒了二樓展場的其他作品,以易於脫落的白蠟所帶來的強烈存在感拓展觀眾的感官與認知。

 

伊朗藝術家羅克薩娜.皮魯曼德的《兩山之間》亦讓人駐足深思,不禁代入那雙和石頭一起拖行繞圈的光腳,在與地板的不斷摩擦中磨成粉末,一如我們的人生。

 

丁世偉的《幽靈迴響》,初看並不顯眼,僅是一圈手機螢幕展示握拳振臂的影像,然當筆者發現其旁「廣場」的空間隱喻時,才感受到策展人在空間和主題上的用心良苦,不由會心一笑。


ree

 

| 「來來,往往」公共藝術展

 

公共藝術展的前身為首屆的「戶外藝術裝置」,自第二屆起更名為「公共藝術展」,時有人就其戶外裝置的公共性不足作出質疑。2025年,總策展人專為此板塊專設「來來,往往」的主題,旨在「將藝術融入城市肌理與日常生活,讓觀眾在行走與駐足中重新想像公共空間的可能性,探索那些遊移、協商、重構的社會聯結。」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五個公共藝術展包括:《時間塔》、《借來之手》、《商賈與勇士》、《不是終點站》及「新美安社區共創與互助計劃」,其中社會聯結較明顯的是「新美安社區共創與互助計劃」。這一社區藝術項目雖對普通觀眾(包括筆者)而言,初看未必易懂,也不一定認可這屬於「公共藝術」。但其將藝術活動全天候融入真實社區生活場域,喚起對老舊社區環境與居民的關注,帶來人文關懷與藝術活力,對於澳門——特別是北區——具有非凡意義。此舉不僅深化了雙年展的社會影響,也為「公共藝術」的在地實踐提供了建設性思路。

 

| 城市館

 

城市館由上屆的四個展覽減少至兩個。「希拉自由鎮館:現實的重塑——新寫實主義博物館館藏葡萄牙當代藝術展」,作品大都透過細膩而瞬時的視覺語言,表達政治與社會主題,嚴肅中透露出詩意的張力,頗令人回味。

 

「濟南館:大河奔騰」位於回歸賀禮陳列館,非常傳統的書畫展,還有一個關於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三維宣傳片,濃濃的齊魯文化。可惜的是,現場看到回歸賀禮展廳中絡繹不絕的內地遊客裡,幾乎沒多少人踏進這個展廳。不禁讓人想起山東人孔子曰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ree

 

| 特展

 

特展是澳門六大博企舉辦的藝術大展板塊,是雙年展的重要文旅項目。這六大企業作為歷屆「藝文薈澳」的金主,本身在文化藝術推廣上一直有持續的投入。除了以專注當代藝術著稱的澳門美高梅和從事藝術品收藏的澳娛綜合上葡京酒店外,永利文化和金沙中國也有豐富的藝術活動經驗,而銀河酒店和新濠天地近年則透過和藝術機構合作或直接聘請專業策展人。從歷屆表現而言,整體呈現不斷進步的趨勢,大部分展覽均受到遊客歡迎,成為文旅融合的範例。

 

ree
處處藝術園 本地策展計劃 | 藝文薈澳 ART MACAO (三)

 本屆本地策展計劃的六個展覽場地皆位於舊城區,步行可達的距離意外地實現了「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體驗。

 

ree

| 本地策展計劃

 

—    德生大按「基因延綿」

 

「基因延綿」很可能是這六個展覽中,甚至可能是本屆雙年展中表現張力最為生猛強勁的。展覽位於那座建於清末的德成大按,每件作品彷彿是隨十號風球的天文潮從內港潮湧而至當鋪的地板破土而出,沿四壁攀附而上,使得整座古老建築洋溢一股具魔力的雄性氣息,筆觸、影像和青磚、窗櫺交相掩映,構成一首既本土又國際的古今和鳴的全感交響樂。只有策展和創作渾然一體的團隊,才能把因地而生、隨物賦形的奧義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吳衛鳴、君士坦丁、陳顯耀、鄒志全四人組合是本地藝壇的活躍分子,他們的展覽也入選上一屆的「本地策展計劃」,這次在策展和創作兩個層面皆有所突破,此次攜同幾位青年藝術家參展,的確也體現了藝術基因的傳承。

 

策展人 | 吳衛鳴

地  點 | 德生大按 (十月初五街62號A至64號德生大按)

展  期 | 12/09/2025 - 09/11/2025

 

—    東方基金會「東方花園後」

 

另一個有趣的展覽是「東方花園後」, 策展人張頴嵐圍繞東方主義組織了一系列深具現實廣度和人文詩意的作品,帶來精彩的藝術盛宴。徐今今的聲音裝置《如果可以,你會聽到什麼?》尤讓人難忘。雖然現場只有一個蒼蠅網罩,但穿行弓身進帳時,彷彿正在和作者一起穿越無數邊境,走進全球難民營、民工住所、臨時庇護所,看到流離失所的人們和窮困的藝術家擁擠在這個空無一物的帳幕之內,傾聽彼此的故事,訴說世道滄桑……當微風和音箱播出的亞非歐難民的訪談錄音一同穿透千萬個網孔,碰觸到我的臉龐時,全身的毛孔忽然張開,汗毛直豎。在那一瞬間,頓時有一種民間流傳的「現場有神靈」的感覺。

 

歷歷在目《界石:未能獲取定位信息》的蓮溪廟地界石、用AI讓植物對話的裝置、關於鴉片的紀錄片……均以創新的形式引發對文化與歷史的深刻反思。

 

策展人 | 張頴嵐

地  點 | 澳門東方基金會

地  點 | 白鴿巢公園側

展  期 | 08/08/2025 - 05/10/2025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ree

—    澳門大井巷3號 「雅古納之塔」

 

由馮延、吳少英策展的「雅古納之塔」是一個十分奇特的展覽。奇特得讓評審們不得不將之送去威尼斯雙年展。緣起於策展人馮延、吳少英意外租下涼水街附近的一棟房子,得知「本地策展計劃」掛勾威尼斯雙年展後,他們矢志完成吳歷的未竟之志,透過藝術語言將其故事帶到意大利。吳歷是清初六家(四王吳惲)之一,中年於澳門耶穌會出家並學習拉丁文,曾決意赴羅馬覲見教宗,卻一直未能成行。位於大井巷3號的獨棟小樓,據信為吳歷初到澳門的落腳地附近。

 

展覽利用建築物本體創造一個文化對話的場域,圍繞吳歷的藝術和信仰以裝置、影像與行為藝術等形式探討澳門如何在文化裂縫中生成新的創造性轉化。本人尤其喜歡的,是姜軍的《數據詩箋》,他以吳歷所寫與澳門相關的詩詞為母本,透過AI演算法重寫、編譯,生成既承歷史基因、又具當代語境的新圖像文本,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低語。

 

筆者因工作關係曾連續多年研究並推介「四王吳惲」的藝術和生平,對吳歷這位學究天人的詩人畫家有着別樣的崇敬之情,得知此展即將亮相國際舞台,甚至可能帶到羅馬──那個吳歷一直嚮往的城市,心中不僅期待,更覺這是一場美好而神奇的巧合:彷彿每個人都能穿越時空組織自己的傳奇,而藝術的緒思正是能讓世界變得有趣的魔力。

 

「雅古納之塔」

策展人 | 馮延、吳少英

地  點 | 澳門大井巷3號

展  期 | 19/09/2025 - 16/11/2025

 

—    哪吒文化館 「她們來到言說的地點」

 

「她們來到言說的地點」以女性視角為核心,七位女性藝術家以日常生活的元素探索自我與身份的流動性。展覽深嵌茨林圍的生活場景,為觀眾帶來充滿在地體驗的驚喜與樂趣。

 

策展人 | 蔣靜華、王景

地  點 | 哪吒文化館 (茨林圍9號地下)

展  期 | 05/09/2025 - 31/10/2025

| 平行展

 

今屆平行展,澳門大學的兩個展覽「為了告別的聚會 ──邂逅在澳門的九片藝術的樹葉」和「528赫兹奏鳴曲」,以及位於漁人碼頭的「信奉一條河流」。澳大展覽帶有學生作品的純粹與可愛,而「信奉一條河流」由常嬋、羅鍵鏘、林小雯三位策展人策劃,其中林小雯與常嬋均曾為2022年級2024年澳門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兩屆策展人,此次參與過歷屆「藝文薈澳」,其策展經驗為展覽注入了專業性與國際視野。不得不提,「信奉一條河流」以其哲學深度和時代敏感度,成為筆者心目中的本屆最喜歡的展覽。

 

| 關於國際與本地的反思

 

一個雙年展的國際平台的屬性與本地文化的主體性之間的平衡,是一個極具張力且深具學術與實踐意義的課題。

 

一方面,作為「國際藝術雙年展」,其本質上要求具備跨文化的視野、全球藝術話語的參與,以及與國際藝術機制對話的能力,這往往體現在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藝術家,並就不同主題作出普世性的探討。但是,若過度側重國際化,則可能稀釋了本地文化的能見度與主體性,使展覽淪為「無地方個性的全球藝術秀」,難以真正回應在地歷史、社會脈絡與群眾感知。

 

因此,如何在一個以「國際」為名的藝術平台上,既展現全球視野,又扎根於澳門自身的文化基因、歷史記憶與社區經驗,進而構築一種「具有地方感的國際性」,無疑是政策制定者、策展團隊,以及整個社群需要持續思辨與實踐的關鍵問題。

 

如果您能耐着性子讀至此處,應該能感受到,「藝文薈澳」是眾多本地人(從政府高層到休企員工)攜手海內外友人的不懈努力的印記。它不僅是一個藝術嘉年華,更是透過文化藝術尋求產業轉型的具有策略意涵的文化行動。光是這一點,或許就值得些許注目和鼓勵。

 

文 | 凌谷

圖 | 凌谷、部分圖片由機構提供

 

藝文薈澳

地點 | 澳門各區

時間 | 2025年7月19日至10月19日 (部份展覽尚未開幕,「藝文薈澳」持續延燒中)

 

 

——— 探索更多藝術地圖 ———

資訊投稿 |editorial@artmap.com.hk

@artmap_artplus

@artplus_plus

@ampost_artmap

 

延伸連結 |


 

留言


bottom of page
Art Map e-newsletter subscription form
Add other subscriptions/Unsubscribe
Reasonable Spread: Email marketing and newsletter management tool